張適恆日前在YouTube頻道分享,塑膠微粒就是塑膠垃圾經過環境分解變成的小碎片,直徑小於5毫米,甚至可分解至奈米塑膠微粒,「容易藉由腸胃道、呼吸道,甚至皮膚進入人體」,且容易堆積在身體不容易排出去的地方。
韓國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發現,塑膠微粒會進入體內脂肪,產生「脂肪生成不良」的現象,加速老化,且這種加速型老化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例如腸躁症患者的糞便、肝硬化患者的肝臟組織、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栓,都曾發現高濃度的塑膠微粒。且塑膠微粒也可能累積在肺、胎盤、腎臟、性腺、關節、骨髓、大腦,甚至提高癌症風險。
因此,張適恆建議盡早採取必要措施,並提出4個有效減少攝入塑膠微粒的方法:
1.過濾飲用水
包括飲用水和煮飯做菜時的用水,絕大部分的塑膠微粒是經由飲食進入身體,飲用水更佔一大部分,使用有過濾功能的濾水壺等簡易設備,即可過濾掉逾90%的塑膠微粒。
2. 海鮮別連消化道一起吃
塑膠微粒會堆積在海洋,海洋動物再藉由食物接觸到塑膠微粒,其中比較嚴重的,是連消化道一起吃的帶殼海鮮,例如文蛤、牡蠣、淡菜,因此吃海鮮以魚類為主,且選擇食物鏈底層的小魚。
3. 經常保持地板乾淨
家中灰塵附著塑膠微粒,隨空氣擾動揚起後吸入肺部,塑膠微粒在肺中會分解為更小粒子,甚至進入器官和大腦,危害人體。
4. 避免塑膠包裝
塑膠包裝不只會滲漏塑化劑,更容易脫落塑膠微粒,使用塑膠容器時,別直接加熱,能裝冷的食物就別裝熱的,最好自備耐熱容器和自己的容器加熱。
張適恆提醒塑膠微粒和塑化劑有重要差別,就是體積大很多,可以增加肝腎排除能力或多流汗,讓塑化劑排出體外,但塑膠微粒就比較困難,因為它本質是一塊很小很小的塑膠,「因此不要太期待可以從腸胃道以外的路徑排除」。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王義川飆罵韓國瑜不給水「搞什麼」 名嘴諷:巨嬰立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