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桿菌」引起的細菌感染,這種細菌主要存在於土壤、積水以及水池中。許多動物如馬、豬、猴和囓齒類動物都可能感染這種病菌。人類感染通常發生在颱風或豪雨過後,當土壤中的病菌暴露出來,通過皮膚傷口接觸到受污染的泥水或塵土,或是經由吸入和食入受污染的塵土和水,進而感染。值得注意的是,類鼻疽通常不會透過人傳人,因此與病患接觸的風險較低。
類鼻疽的潛伏期變化多端,短則2天,長則數月甚至數年。然而,大多數人在第9天會發病。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胸痛、咳嗽、咳血、局部腫痛及淋巴結腫大,有時候會被誤認為是感冒。嚴重的情況下,類鼻疽可能會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甚至敗血症,對於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重症風險更高。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就醫。
疾管署指出,台灣近年類鼻疽的死亡率遠低於國際40%至75%的數字,這與國內醫療的即時性有關。只要及早就醫,接受正確治療,死亡風險可大幅降低。若有發燒、胸痛或咳嗽等疑似症狀,務必盡快前往醫院檢查。
治療類鼻疽通常需要使用第三代頭孢子素類抗生素,急性期需要注射針劑,並根據病情持續2至4週的治療。此外,患者還需進行長達20週的維持療法,避免病情復發,因為類鼻疽菌對多種抗生素有抗藥性。
預防類鼻疽的關鍵在於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積水。特別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應避免在災後清理時接觸泥土或積水。若有皮膚傷口,應儘快清洗乾淨,並使用防護工具如鞋套、手套,減少感染風險。此外,類鼻疽並非唯一的風險,鉤端螺旋體病和登革熱等疾病也常在颱風過後流行,因此做好個人防護尤為重要。
在風災過後,淹水區域的蓄水池若被污水污染,應徹底清潔消毒並將水煮沸後再飲用。同時,泡過水的食物或解凍時間過長的食物切勿食用,以免病從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