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兒少曾受社群侵擾
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調查,目前兒少平均10.8歲時就擁有自己專屬的手機,自行創立社群媒體帳號的平均年齡是11.3歲。調查顯示有95.1%兒少使用社群媒體,instagram(78.6%)、Facebook(73.4%)和抖音(61.7%),且每個兒少平均使用3.5個平台,國中生較多使用抖音及Facebook,高中生較多使用instagram。
兒少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也相當驚人,每週平均花費35.2小時在社群媒體上,假日使用時間(平均7小時/天)是平日(4.2小時/天)的1.6倍,這還不包含使用其他軟體、平台或遊戲的時間。長時間使用也讓超過半數兒少(56.6%)曾在網路有過負向經驗,除了與同學或朋友吵架之外,超過兩成的兒少皆曾經收到假訊息(27%)、看到不符合年齡的廣告(25.3%)甚至收到色情的影音或訊息(20%)。
兒少沉迷社群超越國際現狀
目前台灣兒少在休閒時間大量使用社群媒體,甚至已出現沉迷現象。這次調查對比國外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兒少的社群媒體沉迷情況更為嚴重,超過五分之一的兒少(20.5%)經常因為想使用社群媒體而忽視其他活動,比國外的13%高出許多;超過四分之一(25.4%)的兒少曾嘗試減少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但未能成功,而國外只有18%。
兒少社群恐慌害怕錯過訊息
分析台灣兒少使用社群媒體的主要原因是「跟朋友聯繫」以及「追蹤朋友的動態」,反覆追求或接收各種社交資訊可能會導致社群恐慌(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例如因為害怕錯過朋友的動態而產生焦慮和不安。
調查結果顯示,有83.1%的兒少至少出現一項社群恐慌的徵狀,與2022年的調查數據相比發現,幾乎各項徵狀的比例皆是上升的,其中「有時,我覺得自己花太多時間想跟上網路流行的事物」上升幅度更超過10個百分比。
比較、在意他人行為成新隱憂
根據調查,台灣兒少最常見的社群比較內容是「我會在意、比較自己與別人做事的方式」(47.2%)、「如果我想知道我做多好,我會和別人比較」(46.1%)及「我常將自己生活中得到的成就跟其他人比較」(37.1%)等。從數據可看出,社群比較已成為兒少驗證自己能力的一種方式,然而這也可能導致兒少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推薦新聞:「狼師幼兒園」遭爆找人接手準公托?北市社會局說話了
3招保護兒少免於社群危害
為減少社群媒體過度使用導致兒少陷入負面情緒、沉迷、恐慌和比較等情況,兒福聯盟呼籲業者、家長和兒少採取以下措施來減少這些風險。
1.平台機制
限制演算法:兒少常收到假訊息和不符合年齡的廣告,業者應減少針對未成年人的廣告或推播,並篩選合適的內容。各平台也應設置推播及廣告的檢舉機制,以便不合適年齡的廣告能透過檢舉下架,減少錯誤資訊的投放,避免影響兒少的身心發展。
真實年齡註冊:兒少應在註冊時使用真實年齡或改回真實年齡,這樣平台的保護及審核機制才能有效運作,避免接觸不合適的廣告或推播資訊。
2.數位排毒
非3C時間:家長應與孩子討論並設定網路使用時間表,減少網路使用時間,並規劃親子共同活動,如閱讀、運動或與家人朋友真實對話,逐步調整生活習慣和使用習慣。
通知設定:兒少可以將社群媒體的通知設定改為「關閉」,以減少查看通知的頻率,從而降低社群媒體沉迷、社群恐慌和社群比較的狀況。
3.資源運用
兒福聯盟有提供多項資源協助家庭面對這些挑戰,父母可撥打兒盟爸媽Call-in教養專線尋求專業建議,兒少則可透過兒盟少年專線獲得情緒支持和諮詢服務,必要時兒盟也可以幫忙尋找合適的心理諮詢機構或轉介醫療資源。
爸媽Call-in教養專線:0800-532880(每週一至週五14:00至17:00)
少年專線:0800-001769(每週二至週六16:30至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