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中,該餐廳原訂在3月底歇業。最早出現症狀並通報的是一名39歲男子,他於3月22日至寶林茶室食用炒粿條、香蘭葉果汁,回家後出現嘔吐、腹瀉,23日送醫救治,接著多名民眾陸續通報疑似食物中毒狀況,並且共通點都是該時間點曾到寶林茶室進行用餐。
個案通報監測在4月26日截止,累計接獲通報35例、其中4人死亡,當時仍有2名個案住院治療。4名死亡的個案分別是第一例通報的39歲男子,他在用餐完隔天(3月23日)送醫,最終因急性腎衰竭病逝;第二名死者是一名新北市66歲男子,他則是在3月19日到寶林茶室用餐,吃完炒粿條發生多次腹瀉、胸悶症狀,送醫急救後在3月27日因多重器官衰竭過世。
第三名死者為馬來西亞籍的40歲男子,於3月21日食用滑蛋河粉後不適送醫,在加護病房裝上葉克膜急救,但歷經1個月後在搶救仍然不治;第四名死者為40歲女性,3月19日至寶林茶室用餐後出現噁心、嘔吐及腹瀉,在加護病房期間病況一度回穩,但因嚴重感染導致病況惡化,4月29日因多重器官衰竭離世。
昨(5日)晚間再傳出寶林茶室案件的第五個死亡病例,是名53歲女性,在加護病房內一度病況穩定,但本身肝功能較差,因感染等多重原因,最終多重器官衰竭不幸死亡。截止至今(5/6)為止,一共有接獲通報35例、其中5人死亡。
寶林茶室累積5死震驚社會 卻找不到致命關鍵成懸案?
隨著多人死亡,全台對於這起食物中毒事件關注度不斷升高,都想知道為何吃粿條、河粉就會致命?疾管署在4月26日公布「寶林茶室信義A13店專案」結案報告,35例的通報案例中,包括解剖2位死者遺體及相關個案檢體,共檢出22件邦克列酸(舊名米酵菌酸)並且都曾在3月19日到24日間於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食用粿條或河粉,但卻在衛福部抽樣檢驗的35件食材中,包括粿條、香蘭葉及在來米粉等主要食材,都呈陰性反應。
隨著監測期結束,衛福部當時在記者會中指出,雖可證實「邦克列酸」導致食物中毒,但各項採檢結果卻無法找出關鍵證據。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曾表示,6月起,邦克列酸列為專案稽查項目,稽查品項包含米麵濕製品,在前端原料製造廠、餐飲業產品都會進行檢驗,最快8月公布首次結果。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何物?會造成食物中毒甚至致命?
根據《Hello 醫師》網站分享的衛教資訊,邦克列酸是台灣相當罕見的有機化合物,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或稱椰毒伯克氏菌產生,是一種較罕見的粒線體毒素,主要由玉米或椰子類食物發酵而產生,存在於土壤與各種植物中。溫度介於22到30°C時,是最利於毒素生長的環境。印尼、中國及莫三比克都曾發生過這類食物中毒案例。
甚至當食物中出現邦克列酸時,就算經過清洗、浸泡,甚至是高溫、高壓方式烹煮後,也無法去除其毒性;有研究資料指出,人吃下1到1.5mg就可能造成死亡,另外也有研究使用大鼠做測試,吃下2mg/100g,會在2到5小時內死亡。
《Hello 醫師》網站引述台灣大學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法,表示邦克列酸毒素會讓身體耗氧量大的器官最快受到損傷,當身體所有細胞無法運作的情況之下,會出現如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甚至腦部、心臟肌肉全都因此癱瘓。
因此,即使邦克列酸濃度極低,吃進身體後,前期發作時會出現身體無力、頭暈、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導致腸胃道無法正常運作,進而使得腸胃道黏膜受損,造成血便、血壓急速下降,所以有病患在送到醫院前就已呈現心肺功能停止(OHCA)狀態。
如何避免吃到可能含有邦克列酸(米酵菌酸)的食物?醫分享6大食物要小心:
1.發酵玉米麵粉
2.變質的澱粉
3.黑/白木耳
4.糯米湯圓
5.馬鈴薯粉製品
6.甘藷粉製品
邦克列酸中毒後目前沒有藥物可以解除毒性,只能針對患者的症狀做治療,並給予支持性療法。若不小心吃下肚,建議做到以下3點:
1.催吐:盡快排出胃部食物,減少毒物對身體的影響。
2.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避免較輕微症狀,演變成全身性的問題。
3.保留食餘檢體:保留有問題的食物,提供醫療單位檢驗,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