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麗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曾任淡江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2011年出任公視及華視董事長,2012年出任華視董事長兼任總經理。

趙雅麗病逝消息,令許多人感到震驚,友人表示之前見她仍十分硬朗,紛紛表示不敢置信。事實上趙雅麗對抗胰臟癌僅僅半年,無奈病情快速惡化。趙雅麗家屬在臉書發文證實 ,「媽媽自去年11月起即一直與胰臟癌對抗,一生都勇敢堅強努力抗戰到最終一刻。」

胰臟癌有「癌中之王」稱號,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根據中央社報導,義大醫院副院長、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表示,這個癌症長在後腹膜腔,一旦病人開始感到疼痛,或是出現體重減輕、黃疸等,腫瘤往往已經長很大,來不及了。再者,初期症狀容易跟腸胃道疾病混淆,胰臟癌引起的上腹痛位置接近胃部,通常是飯後痛,類似悶痛,就算醫師在使用胃藥治療後發現沒有改善,察覺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往往也會先懷疑是不是膽結石、肝臟問題。

林肇堂說,最棘手的是,目前胰臟癌並沒有好的診斷工具,胰臟位在腹腔深處,前面有胃及十二指腸擋著,照超音波容易被腸氣阻擋,很難照清楚。血液檢查中的CA19-9腫瘤標記,常用來評估是否有胰臟癌風險,可是如大腸癌、攝護腺癌及一些非惡性疾病等也會升高CA19-9值,特異性不夠,只能參考。

林肇堂指出,除了家族史及胰臟炎是較明顯危險因子外,成人型糖尿病平均在40歲到50歲發病,胰臟癌患者卻是在50歲之後,甚至60幾、70幾歲才罹患糖尿病,而病患並沒有家族糖尿病史,臨床觀察通常1到2年內就會發生胰臟癌,這是可自行留意線索。

胰臟癌好發於55歲到65歲之間,男多於女,容易擴散是胰臟癌的特性,即使腫瘤還很小;林肇堂曾收治1名女性高齡患者,腫瘤僅約1公分,卻已是第4期並轉移,所幸開刀治療至今2年復原良好,否則通常發病半年內就會奪命,醫師跟病人都應保持警覺,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效果還是很好。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36歲男不菸不酒竟肺癌四期 昔只能活半年!「這療法」2年半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