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中央大學已經累積超過50年的太空科學發展的基礎,目前已成功主導或合作發射5顆小型人造衛星。 

對於這項「深太空輻射探測儀」,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指出,所謂的「深太空」是距離地球2000公里以上的太空環境,當中的游離輻射環境充滿嚴苛挑戰,游離輻射會破壞電子元件甚至生物基因也會受影響,因此,要對太空中的輻射環境有更多認知,才能讓電子產品防止輻射影響,而「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目標,就是要了解地球到月球之間的游離輻射情況。

張起維說,中央大學「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是台灣第一個深太空科學酬載,重量僅有400公克,相當於半斤茶葉的重量,設計完全由中央大學一手包辧,主要累積過去IDEASSat(飛鼠號)衛星的開發實飛經驗,加以改良精進游離輻射容忍度,要讓游離輻射的風險降至最低,同時要掌握熱控,讓軟硬體設備在嚴苛的太空環境下得以運行。

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王良博攝
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王良博攝

張起維進一步表示,「深太空輻射探測儀」花了21個月開發,製作了5個版本才成功,去年12月完工。

至於開發「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主要挑戰,張起維說,首先是控溫問題,太空上溫度很極端,可能超級熱或超級冷,要確保電子元件可以運作,是很大挑戰。再者是此探測儀必須至少運作4個月,電池如何設計也是一大難題。

張起維手持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王良博攝
張起維手持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王良博攝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大學繁星推薦與申請入學名額創10年新低 英文科檢定需求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