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三輪車曾是台灣重要交通載具,在二戰後整個台灣全島多是用三輪車在做載客、載貨,「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就記錄了當時街道的景象。但台灣很快從農業時代走向工商社會,機動車輛逐漸增加,人力三輪車難以競爭,也形成交通衝突,台北市政府率先在1968年6月25日全面禁行三輪車,其他縣市隨後陸續跟進。70年代全台滿街跑的三輪車逐漸被摩托車、轎車取代。

中山大學「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協同主持人李怡志說,旗津是島嶼型態,有些道路巷弄狹窄,車輛不好進來,三輪車還是很重要的一個接駁運具,不管是貨物還有人員,從輪渡站上下來,可以直接叫台三輪車,把他們載回家裡,這個風景就成為旗津非常重要的一個特色。

1986 年11月2日蘇南成市長還邀請貴賓搭乘三輪車,宣傳旗津的觀光特色。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1986 年11月2日蘇南成市長還邀請貴賓搭乘三輪車,宣傳旗津的觀光特色。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1985年接任高雄市長的蘇南成,接受旗津三輪車業者請願,在整個全台灣收購三輪車的政策下,保留下傳統交通工具,1986年11月2日蘇南成市長還邀請貴賓搭乘三輪車,宣傳旗津的觀光特色。全台也唯獨只有高雄旗津,至今仍保留為數不多的人力三輪車。

李怡志說,旗津三輪車盛況最多大概有29台,現在只剩下不到10台左右,很希望三輪車可以在產官學的合作下,有些不同的發展契機,保留旗津這個特色三輪車,成為一個行駛的在地風景,因此技工前進隊、中山大學USR計畫成員便投入復興人力三輪車的計畫,希望這個風景可以保留下來,讓大家記憶印象裡面的交通工具成為日常。

工作團隊買下9號三輪車,進行整體外觀整修。凃建豐攝
工作團隊買下9號三輪車,進行整體外觀整修。凃建豐攝

中山大學社會系楊靜利教授曾進行社會調查課程,帶著學生進到旗津做訪談,探索三輪車面臨發展狀況,也思考車伕們需要什麼樣的協助,發現旗津三輪車這種高齡化產業,遇到外國旅客常比手畫腳,於是學生製作了三輪車英日文版地圖提供給遊客

2021年團隊發現有車夫因為年紀大了,所以要把三輪車賣掉。團隊因此購入改造,由在地青年一起包含整個車體造型、使用率,透過訪談重新思考服務流程與外觀,旗津居民跟遊客對三輪車的乘坐體驗,期待有什麼新感受,或者是需要強化什麼樣的服務。

像是煞車的裝置其實是連結到車底,有一條帶動輪子能轉動鈴鐺,會叮叮作響,引起路邊用路人的注意。凃建豐攝
像是煞車的裝置其實是連結到車底,有一條帶動輪子能轉動鈴鐺,會叮叮作響,引起路邊用路人的注意。凃建豐攝

李怡志說,這台三輪車跟其他三輪車有些差異,有裝上木籃,讓車夫可以放地圖、備品等等,並加裝車燈,雖然三輪車觀光需求還是以白天為主,但是夜間還是有可能會行駛;比較有趣的是把手像是煞車的裝置,其實是連結到車底下,有一條帶動輪子能轉動鈴鐺,行駛時鈴鐺透過車輪轉動敲擊,就會叮叮叮叮,引起路邊用路人的注意。

真正的煞車是手煞車,把它拉到底,就可以夾住。車體下面有個踏板,踩到底也會帶動煞車,用腳跟用手都可以去煞車,並保留原本的皮件、塑膠把手與坐墊。乘客可能要放行李,後面車座便加了車架,讓功能性更完善。有些年邁的觀光客,上車時需要一個小的椅凳踩上來,車架就放個小椅凳,方便乘客爬上乘坐。

9號三輪車整修前,讓民眾體驗試騎。凃建豐攝
9號三輪車整修前,讓民眾體驗試騎。凃建豐攝

李怡志說,搭乘人力三輪車有幾個特色,第一個是視野跟走路是完全不一樣,有一個較高的視野,用特殊角度來看你的行進。第二是乘客座位大,坐起來非常平穩,很舒服的吹著海風看著山頂,聽著車夫為你講述旗津的歷史、有趣的小故事。

目前團隊規劃旗津人力觀光三輪車是以定點接客為主,希望可以連結在地活動導覽,用預約的型態,讓旗津觀光三輪車有不同商業模式。過程需要訓練一些在地青年來踩三輪車,並提供導覽服務,也希望跟旅遊業者、住宿業者合作,推出套裝行程,外地觀光客一定想要認識在地、深入巷弄文化。李說,以現在人力確實數量不足,因此先把品質做好,再來擴充車隊。

李怡志說,人力三輪車是綠色交通載具,適合慢遊。凃建豐攝
李怡志說,人力三輪車是綠色交通載具,適合慢遊。凃建豐攝

李怡志說,人力三輪車是綠色交通的載具,非常適合在地的一個觀光旅遊的發展,乘坐是非常舒服的,希望大家來到旗津,可以用這樣緩慢的方式體驗,留在旗津的時間更久一點點,感受在地小鎮風情、大港風光。

參與計畫的陳郅翔是台大商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會接觸到旗津、人力三輪車是因為曾在中山大學念碩士,因緣際會認識中山社會系在海軍技工宿舍發展社造事務的朋友,因此受邀參與人力三輪車的試驗性質活動。

陳郅翔說,希望吸引更多有興趣的年輕人一起進來,讓這個模式永續性進行。凃建豐攝
陳郅翔說,希望吸引更多有興趣的年輕人一起進來,讓這個模式永續性進行。凃建豐攝

陳郅翔說,他對於在地文史、地方小故事、地方脈絡蠻有興趣,希望可以透過這個方式,吸引更多有興趣的年輕人來接觸,如果這個模式可以發展下去,就有更多人一起進來,讓這個模式永續性進行。

踩三輪車會不會覺得很吃力?陳郅翔說,很吃力是一定的,因為人力三輪車跟一般腳踏車蠻不一樣,騎乘的阻力比腳踏車要重很多,後面有乘客椅座,所以轉彎慣性跟腳踏車非常不一樣,蠻需要經驗累積,才會抓到駕馭方式。

李怡志希望提出對三輪車營業的不同想像方案。凃建豐攝
李怡志希望提出對三輪車營業的不同想像方案。凃建豐攝

李怡志說,中山大學社會開創基地,早期前身是海軍第四造船的技工宿舍,以前有非常多不同工項的技工住在這邊,基地希望可以引進不同的在地工作者,甚至是師生進來,發展各種議題,然後來提出解決的新方案,容納不同想法跟社會實踐可能性。他們串聯社區學校、在地青年、藝術家或與社區工作者進到這邊一起工作。

負責這個計畫的鍾佩蓉說,透過三輪車計畫,希望可以達到彼此更好的一個型態。所以透過訪談、透過新的服務設計,找到服務缺口,提出對三輪車經營的不同想像方案。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的一部老三輪車。取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的一部老三輪車。取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在地議員簡煥宗說,人力三輪車是旗津極有在地淵源與特色的大眾運輸,甚至有人在收藏老三輪車,但逐漸老的踩不動,年輕的不會踩,但對外國觀光客很有吸引力,希望政府重視這項全台唯一的地方特色。

今年77歲,十多歲就開始踩三輪車的班長邱能強告訴《壹蘋新聞網》,現在三輪車還有10部,但其實只剩一兩部會出來跑,因為坐的人也少了。車資是一小時400元、40分鐘300元,以前沒電動三輪車時,一天最多還可賺一千多元,電動出來就更沒生意,畢竟時代已經過了,如果有人要收購當骨董,他也願意賣掉。現在他退休了,兒子有空也會去踩,政府如果能收購,交給年輕人經營,那是最好。

人力三輪車夫還有專用制服。大港笑CC提供 許睿宸攝
人力三輪車夫還有專用制服。大港笑CC提供 許睿宸攝

義守大學運動科技休閒事業管理系教授趙仁方說,腳踏車現在已不太像交通工具,而是時尚運動,旗津三輪車也不能只當交通工具,而應是「在地文化載具」,且要有年輕人進入這個產業,經營者要有配套來吸引新血。經營上不能像現在定點等客人,應當成體驗活動,舒適度要夠,外觀要調整,可以參考日本小樽的人力車文化導覽經營模式。

高雄市觀光局高閔琳表示,人力三輪車是旗津珍貴的人文資產;50年代人力車作為旗津地方重要交通載具,70年代則逐漸轉型成觀光三輪車,至今見證旗津地區將近一甲子的發展歷史。

趙仁方教授說,旗津三輪車不能只當交通工具,而應是「在地文化載具」。凃建豐攝
趙仁方教授說,旗津三輪車不能只當交通工具,而應是「在地文化載具」。凃建豐攝

高閔琳指出,日本京都嵐山地區運用嵯峨野竹林的自然特色,發展人力車特色旅遊的成功經驗也值得高雄借鏡。特別是在國際旅遊市場對淨零碳排、SDGs永續旅遊越發重視 ,以及疫後高雄郵輪觀光盛行,不少港澳日韓和東南亞旅客來到高雄,都特別前來旗津體驗人力三輪車的岸上觀光的條件下;未來觀光局將深化與中山大學、旗津在地團體合作,以地方創生的概念,規劃用人力車欣賞旗津美麗的自然海岸與沙灘景色,並串連觀光局近年完成的星空隧道光環境、濱海觀夕步道、海之星沙灘俱樂部及「鍾愛之門」等網紅打卡景點遊程,積極發展旗津特色觀光;讓海內外遊客透過1圈20分鐘的人力三輪車的特殊體驗,深入瞭解旗津地區人文歷史脈絡、新舊融合的景觀與獨特的島嶼魅力!

人力三輪車極適合旗津巷弄慢遊。大港笑CC提供 許睿宸攝
人力三輪車極適合旗津巷弄慢遊。大港笑CC提供 許睿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