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健康署公布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肝癌排名第4位,新增確診10982人;而2021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肝癌或肝內膽管癌排名第2位,一年奪走7970人性命。由於肝癌常無症狀,發現時多已經晚期,治療困難且預後不良,因此,精準預測肝癌發生及提供精準醫療對於改善肝癌的預後具重要意義。
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今日舉行教學研究合作計畫成果發表會,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指出,肝癌若能早期發現,經過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七成到八成以上,慢性肝炎病人是肝癌高風險族群,利用生物標記可將病人分成高風險和低風險族群,採用不同篩檢模式來精準預測肝癌發生。
慢性B型肝炎合併肝硬化患者接受長期口服抗病毒藥物後可抑制B型肝炎病毒,高嘉宏和台北榮總教授霍德義團隊長期追蹤肝病資料庫,發現患者血清中的Mac-2結合蛋白糖基異構物(M2BPGi)、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甲型胎兒蛋白等3項生物標記協助預測肝癌風險。
高嘉宏說明,M2BPGi是一個比較新的生物標記,可以代表病人肝臟纖維化程度,病人不需要做肝臟切片就可以了解纖維化程度,纖維化程度愈高,罹患肝癌機率愈大。另一個比較新穎的肝癌指標PIVKA-II,如果數值超過50,罹患肝癌風險也會增加。
甲型胎兒蛋白是傳統使用的肝癌標記,高嘉宏指出,我們發現除了超過正常值,如果連續監測發現甲型胎兒蛋白的序列逐步上升,可以預測6個月後的肝癌發生,也可以更早期發現小型肝癌。
另外,針對中期肝癌患者,傳統採肝動脈栓塞治療,高嘉宏表示,研究發現如果利用7-11指標分類肝癌腫瘤負荷,把病人做更精準分類,中及高腫瘤負荷的患者若能接受手術切除,結果發現比動脈血管栓塞治療效果和存活率更好。
高嘉宏表示,台大醫院及台北榮總慢性肝病資料庫,可以協助精準預測肝癌發生及預測肝癌治療的效果,繼續合作研究,發展肝病及肝癌患者的精準醫療,希望能增加早期發現肝癌患者,選擇最合適的個 人化治療方式,以增加長期存活。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