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SARS疫情催生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時間快轉到現在,肆虐台灣逾1000天的新冠肺炎也走到尾聲,行政院長陳建仁日前拍板,指揮中心今起解編及防疫降階,後續請衛生福利部成立「COVID-19防治聯繫會報」,作為溝通聯繫平台。
名醫力挺張上淳
中國醫藥大學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認為,該單位「最最重要就是領頭的人」,希望有1個真正懂得感染性疾病及感染管制,同時具備相關經驗的人出來領導,而如果不限制1個人,那成立專家小組或諮詢小組也有相同效果。
黃高彬也強調,「這個領頭的人,千萬千萬不要是政治(出身)」,一定要尊重專業,這是醫界最大的期望,並直說:「張上淳就很好啊!」
社交APP見證科技結合防疫
不過,即便已陸續鬆綁,多數民眾仍習慣配戴口罩的日常,黃高彬認為,這一波疫情最重要的改變,就是資訊科技應用到防疫上,包含疫調時的警政系統,或者社交距離APP等,不只協助整體疫調,對個人防疫也有貢獻。
黃高彬進一步提到,智慧醫療在治療確診病人上也派上用場,包含使用攜帶裝置加上生理監視器,以減少接觸,機器人也能協助送藥與清消。
數位落差不能太大
至於民眾在疫情下的就醫習慣是否改變?黃高彬直言,「這方面的改變,要隨醫院改變而改變」,例如疫情嚴峻之際,有些醫院會使用人臉辨識或其他感應機制,取代可能在無形中傳播病毒的刷健保卡報到。
不過民眾也需要跟上科技的腳步,不能說完全都不會操作,黃高彬舉例,先前案例數增加,轉發展出居家照護,然在線上視訊看診時,還是碰到很多民眾連平板、電腦,甚至基本的通訊軟體Line都不會操作,導致醫師在看診之餘,還得先協助處理數位落差,「這會讓我們很累、很慘」,所以鼓勵民眾還是要具備這些科技使用能力,必要時才能快速自救。
防疫物資要儲備但別囤積
另黃高彬強調,雖然疫情趨緩,不過民眾仍不可輕忽,「最最重要就是口罩,還有乾洗手和酒精」,也可以準備每人3至5件簡便的隔離衣,萬一又碰到大疫情馬上可用。
對於口罩,黃高彬建議,準備至多3盒,家用快篩則可準備3至5件,有症狀就篩一下,不過因為物資都有保存期限,也提醒民眾適量準備,不必囤積。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