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呈擅長跳芭雷舞、民俗舞等傳統舞蹈,2至3年前開始的髖關節疼痛問題,讓她無法繼續運動,最嚴重時甚至連睡覺都會痛醒,也沒辦法行動只能躺在床上,台北榮總骨科部兒童骨科主治醫師許逵翔說,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1.3,也是大多數髖關節退化需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原因。

許逵翔指出,輕微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比起正常發育的髖關節大約需要承受2-3倍的壓力,而嚴重髖關節發育不良,則有可能須承受達到10倍以上的壓力,小呈就是較為嚴重的髖關節發育不良,引發髖關節不穩定,早期退化及關節磨損,考量她還年輕又喜歡運動,便透過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來增加髖關節穩定程度及增加受力面積,減少未來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機會。

許逵翔說,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1.3。賴昀岫攝
許逵翔說,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1.3。賴昀岫攝

許逵翔提到,小呈術前X光影像顯示,她的髖關節雙側發育不良,股骨頭與髖臼接觸面積極小骨頭已有硬白化現象,暗示早期退化,術前股骨頭與髖臼接觸面積更只有1.2平方公分,為女性平均值的1/12。

北榮身障重建中心助理研究員俞文展則說明,團隊術前根據患者電腦斷層影像,重建出骨骼3D電腦模型,協助醫師更直觀地理解該患者獨特的解剖構造,在電腦中模擬切割、移動或旋轉骨塊等行為,並計算關節接觸面積,協助醫師做出最佳的術前規劃,甚至能3D列印出手術導引器具,協助醫師將電腦中的規劃應用於病患身上,讓手術更精準且更快速。

北榮團隊術前根據患者電腦斷層影像,重建出骨骼3D電腦模型。賴昀岫
北榮團隊術前根據患者電腦斷層影像,重建出骨骼3D電腦模型。賴昀岫

許逵翔補充,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相較過去的髖臼截骨手術能夠更自由地進行髖臼的移動,達到理想的髖臼位移,且不傷及骨盆本身的穩定程度,因而病人能夠更快的恢復,加上仔細的個人化術前計畫,能夠避免術後矯正角度過大,神經受損,以及撞擊症候群等併發症。

利用3D列印及電腦輔助術前規劃等技術,讓髖關節轉位手術更加安全、快速且精準;採用微創手術,縮短術後復原時間,傷疤也變得不明顯,且個人化麻醉與適當的術後止痛,能減輕手術的心理和身體負擔。

小呈現場跳舞表演。賴昀岫攝
小呈現場跳舞表演。賴昀岫攝

小呈表示,術後幾乎感受不到疼痛,且隔天就能下床自行移動、術後1個月就能夠行走不需要拐杖,術後6周走路已看不出來有開過刀;3個月內,完成雙側髖關節矯正手術,甚至能進行輕度運動。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婦人支氣管「被痰塞滿」咳不停 對症下藥擺脫「酷酷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