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說明,氣喘是受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雙重影響的慢性氣道阻塞疾病,如父母都有氣喘,幾乎都會遺傳到氣喘病,但沒有氣喘家族史的民眾,也可能在環境因素影響下患病,只是機率較低,其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喘鳴音、胸悶和咳嗽等,發作可能非常迅速,若急性惡化時未給予有效治療,可能會致命。

針對氣喘與「鼻腔菌相變化」的關聯,中醫大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指出,研究可分為2階段,首先是釐清「兒童氣喘發作時,呼吸道的共生菌種有無變化」,接著才是確認「鼻腔菌叢生態與外在環境是否有關」,即空污與環境綠化等因素對人體的影響。

王志堯解釋,人體內的共生菌叢生態在3歲後就固定下來,且每人不太一樣,醫界仍在嘗試釐清是「疾病造成菌叢變化」,還是「菌叢變化讓疾病發生」,但先前已有研究發現,許多過敏性疾病、肥胖、癌症、自閉症等,在發病前都能觀察到體內特定區域菌相發生改變,因此很可能是菌相改變才造成疾病,推測氣喘發生也可能與體內菌相有關。

此外,王志堯表示,第一階段的研究中,團隊找出發病期間內,在鼻腔表現活躍、具有顯著性的菌叢,並確認兒童氣喘發作與鼻腔菌叢有關,但與喉嚨、腸道的菌叢無關。

該研究共招募56位3至17歲的氣喘病童,在急性期與恢復期時檢驗鼻腔、喉嚨、糞便的微生物群,並發現在恢復期間,葡萄球菌豐富度增加、莫拉氏菌的豐富度減少。成果已於去年發佈於國際知名期刊。

此外,王志堯說,而後團隊與國衛院合作,第二階段以釐清環境與菌叢生態的關聯為目標,本次從各縣市300名的3至17歲兒童中,排除住在鄉下、山區的案例,追蹤47名居住於台南市區的個案,並在成大測量系教授吳治達的協助下,透過GPS與全球衛星定位,評估各地區內的綠化指標。

王志堯舉例,若個案在上學途中會經過較多綠化區域,如公園、校園等,綠化指數相對較高,相對則綠化指數較低;經評估發現,綠化程度與環境的空污確實會影響到小朋友鼻腔內菌叢分佈,當綠化程度高,鼻腔菌叢生態較偏向好菌,氣喘也比較不容易發作。

該研究進一步指出,即使是短時間的空污曝露,仍與鼻腔微生物群多樣性呈現顯著負相關,且任何污染物與觀察到的鼻腔微生物群豐富程度都有顯著的相關;若拉長觀察時間,則可發現環境綠化程度與鼻腔微生物群品種數、多樣性呈現正相關。此研究成果可作為氣喘、環境曝露、鼻腔微生物樣態間關聯性的證據,並進一步就此研發治療、預防方案。

針對此研究,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江伯倫表示,近年來有許多針對菌叢的研究,而該團隊再次驗證氣喘與空污等外界因素的關聯性,不過就空污是否真的直接影響鼻腔菌叢,仍有待進一步釐清。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往下閱讀下一則新聞 往下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