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42歲的陳小姐在22歲時發生車禍,後遺症誘發類風濕關節炎,原本擔任餐廳出納的她再也搬不了重物、同事也不能理解她的狀況,回憶起當時的情境,她也哽咽表示,當時一度覺得自己「看不到未來」,最終決定暫離職場、專心養病,如今病況已有改善、也能自理生活;另一位寵物美容師也因類風濕關節炎,導致關節疼痛、手腕變形,再也拿不起剪刀,被迫放棄理想中的工作,但仍希望病情控制住後繼續做寵物美容。

林口長庚風濕過敏科蔡昀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0至50歲的青壯年,全台粗估有10至20萬名患者、盛行率1至2%,女性患者數達男性的3倍,屬於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關節外的全身器官也可能受到影響,更被稱為「不死癌症」,主要症狀包括關節疼痛、紅腫、變形等,但初期症狀容易被誤解為媽媽手、肌腱發炎、腕隧道症候群等職業傷害,並導致病患延誤就醫。

類風濕關節炎至今病因不明,但危險因子可分為遺傳與環境,蔡昀臻說,研究顯示40%到60%的患者具有遺傳因素,若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發病風險將是一般人的3到5倍,且肥胖、吸菸、賀爾蒙、環境污染等環境危險因子也都可能誘發類風濕關節炎,發病後一生無法治癒。

蔡昀臻指出,類風濕關節炎需要持續配合醫囑治療,若沒能及時介入控制,8成的患者在發病前兩年就會出現關節損傷、4成患者10年內可能出現日常功能障礙,影響工作、課業、社交生活,且因為疼痛與藥物副作用,50%至75%的患者具有睡眠障礙,恐衍伸憂鬱、失能等問題,產生惡性循環、反而加重病情。

針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三總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表說,主要策略包括救急時的消炎處置、調節免疫反應、標靶治療與關節外症狀處置,根據歐洲風濕病聯盟指引,治療目標為新診斷後的3個月內,疾病改善50%以上,6個月內緩解或降低疾病活動度。

此外,盧俊吉說,許多患者誤以為只有癌症要使用到標靶治療、因此產生誤會,但類風濕關節炎使用的標靶治療就是「生物製劑」或「小分子口服藥物」,目前雖特定條件下有健保給付,但規則相對嚴格,且患者在長期使用類固醇消炎下,可能會產生骨質疏鬆等問題,因此近年國際上傾向即早使用生物製劑,降低關節變形風險,但目前國內患者多需自費使用。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酒店妹染愛滋擔心散播尋芳客 檢驗者暴增!防治中心宣布:隨到隨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