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林于凱指出,往年高雄市政府編列在行人路權改善的經費,往往不到總預算千分之一,今年原本編列預算也僅有1.1億元的相關預算,但2021年,全年度A1死亡事故中,行人佔比達10%,而行人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除了過馬路被撞、就是遭到後車追撞(合計佔60%)。林于凱呼籲,除了已經編列的1.1億元預算,本年度的交通罰鍰歲入,必須至少提撥3%專款專用在改善行人安全。
熱門新聞:2千萬法拉利失控 衝撞路邊3車釀3傷!竟這原因害的
親子共學協會創辦人的吳亭君表示,以凹仔底站二號出口往大順路方向為例,它也是未來輕軌『愛河之星站』交會的地方。結果在市府輕軌人本造街計畫推動後,目前的人行道環境居然是像這樣:有狹小到輪椅根本過不去的人行道、整段的人行道破碎難走,騎樓堆滿雜物情況下,我們有時候需要走在車道上,其實非常危險。
現場有學童騎著腳踏車,但是要在附近狹窄又傾斜的人行道上騎乘,小朋友說不太敢騎車怕會跌倒,更何況狹窄的人行道;輪椅族要行走其上,更有翻覆的危險!
大順路通往兩所中小學校,加起來將近4000人,吳亭君特別呼籲,市府應規劃從捷運附近優先設置『通學步道』, 保護學生的安全。其他像是醫院、大型商圈有更多人流,實在有興建實體人行道的必要!
中山大學公事所彭渰雯教授指出,2015年開始就推動「還我行人路權聯盟」,並曾經進行高齡者人行路權感受調查問卷,當時調查長輩走在路上最擔憂的問題依序是:汽機車不讓行人優先通行、機車在人行道上行駛,威脅行人安全,以及路面高低不平,走路容易跌倒。時至今日,這些狀況在高雄街頭,仍然非常普遍,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雄的老齡人口比例也逐年上升,現在我們關注的,不只是當下的行人環境,而是必須設想,當未來有很多老年人無法自駕時,他們要如何出門能夠行得安心?
標線改造台灣路小編劉冠頡舉例,許多人覺得有人行道無法路邊停車,但透過適當的空間分配,其實很多東西是可以共存的,如高雄鹽埕區濱海一路、楠梓的德祥路、新竹的東山街。
林于凱列舉一些行人「痛苦路段」,點名西子灣捷運站(輕軌哈瑪星戰)到鼓山渡輪站、捷運三多商圈到獅甲國小站都欠缺連續的人行道、捷運巨蛋站及中央公園站則是欠缺「行人專用時相」、榮總及高醫附近,就醫長輩從捷運站及公車站下來後,要走到醫院的路途間人行道不是被占用,就是沒有人行道可走,必須在馬路上與車爭道非常危險。
行促會認為,捷運、輕軌站附近的人行環境必須優先改善,要推動工程建設時必須一併考量(1)人行道應當平順、連續、無障礙,不應當有路障,除了民眾店家製造的路障需要排除,並且加強執法(2)機車停車位全面退出人行道,因為若有足夠寬度設置機車停車位,應當一律改以內縮式停車灣的方式設置,不要設置在人行道上(3)在缺少人行道造成人車動線衝突的街道巷弄,應當積極規劃人行道的設置。
市府交通局回應,市長上任至今已改善完成人行環境長度約10,000公尺,現正持續進行,今年預計再2,500公尺;並陸續完成13所校園通學步道改善,今年將加倍申請營建署補助。未來所有新闢道路、重劃區道路,均將人行道納入基本設施,逐步提升人行環境
機車退出人行道方面,101年起已陸續完成5大商圈、20所大專院校、14所教學醫院周邊機車退出人行道措施;近5年則配合10大重要幹道、15所市立學校人行環境改善工程同步執行機車退出人行道,計42路段,共計長度34840公尺,讓機車遠離人行空間,未來持續辦理。
交通局強調,截至目前為止,高雄市共設置38處行人專用時相路口、294處行人早開時相、以保護行人穿越路口安全,未來也會持續增設。未來將與行人路權團體建立聯繫管道,無論工程、教育宣導或執法面,多方向公私合作、一起改變高雄交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