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是胃癌主因

唐玲(舊藝名:唐林)於2019年發現罹患胃癌,近日在臉書表示,自從知道80%胃癌患者感染過幽門桿菌,非常痛恨這菌,因為99%的人使用第三線抗生素都可殺菌成功,自己竟是那1%天選之人,經過這些療程,體內幽門桿菌仍活蹦亂跳,還連肝功能指數都亮起紅字。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說,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癌主因,前期通常無有感症狀,但長期沒治療將逐漸改變患者「胃相」、引發慢性胃炎,並逐漸演化成萎縮性胃炎,發生「腸化生(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現象,這時原本正常的胃黏膜因慢性發炎、受損,部分轉變類似「腸細胞外形」的型態,部分會惡化為胃癌,並面臨肝轉移風險。

除菌是防治胃癌重要手段

醫學研究發現,約有8至9成的胃癌是由幽門桿菌感染引起,所以除菌被視為防治胃癌的有效方法。

針對幽門桿菌除菌治療,李宜家指出,第一線藥物治療14天後,8到9成病人可除菌成功;第二線治療後,大概9成5病人可除菌成功,第一線和第二線目前都是經驗治療,也就是根據過去經驗、選擇除菌效果較好的抗生素做組合,不會一開始就拿胃黏膜組織來做細菌培養,因需使用胃鏡,屬於侵入性檢查。

李宜家長期致力防治幽門桿菌和胃癌。林志怡攝
李宜家長期致力防治幽門桿菌和胃癌。林志怡攝

抗藥性常導致除菌失敗

李宜家表示,當第二線治療除菌失敗,這時可做細菌培養,培養後即可知哪些藥物會比較有效,再客製化用藥組合、進行第三線治療,這樣還不成功者非常少,平均每百人僅會有1人失敗,那可能就只好定期追蹤。

此外,李宜家解釋,第三線治療若不成,主因是細菌有抗藥性,可能以前有用過抗生素,或剛好感染到抗藥性菌株,及胃酸壓抑的力道不足,還有部分原因是患者沒辦法完整吃藥。

除菌治療沒有次數限制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劉志銘則解釋,細菌抗藥性檢測不難,但培養細菌需2周時間,台灣僅少數醫學中心在做,所以很多人可能第三線治療仍採經驗治療,建議除菌超過3次仍失敗,要找專門治療幽門桿菌的醫師進行細菌抗藥性檢測,才能找出最適合抗生素。

劉志銘也說,除菌治療沒有次數限制,抗生素有5~6種,主要看先前用藥狀況,看哪些藥沒用過,另也要尊重病人意願,讓病人了解抗生素副作用後,再看是否有意願繼續治療。

至於唐玲指肝功能指數不佳,李宜家則說,肝功能指數與除菌治療是兩回事,因唐玲有胃癌病史,健康狀況比較複雜,需實際整體評估才能知肝臟發炎確切原因,包括是否有做其他治療,或是否有B、C型肝炎及脂肪肝等。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幼兒A肝疫苗17萬劑驗收不符恐斷貨?疾管署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