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感染科醫師黃祥芬指出,免疫力低下、抵抗力較差的人容易感染黴菌,如癌症病友或血液腫瘤科患者,而新冠病毒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因此相較於一般人,新冠確診也較容易出現黴菌感染。如,而當病灶範圍太大、無法手術切除,或未能快速正確診斷並用藥治療,死亡率將高達4至5成。

北榮收治一名60多歲罹患B細胞淋巴癌婦人,去年化療後身體變得十分虛弱,免疫力也變差,檢查時發現左下肺葉二分之一、大小約5至7公分疑似有黴菌感染病灶,病理切片結果為「絲狀黴菌」,但抗黴菌藥物治療後效果有限,安排痰液微生物培養卻是「白色念珠菌」,為確認診斷精準用藥,最後以「基因序列」檢測,證實為「白黴菌」。

黃祥芬說,白黴菌為「絲狀黴菌」的一種,相較於白色念珠菌,治療上較困難。醫師評估左肺葉感染範圍太大,切除病灶可能導致殘存的肺功能不足,加上病人與家屬也不願意開刀,即安排使用「噴霧吸入性」與「口服」2種強效抗黴菌藥物治療,自2021年12月治療迄今近一年,終於成功殲滅白黴菌,且病情穩定控制、未再復發。

「正確快速鑑定黴菌感染的類型及菌種,了解是否有抗藥性,為感染症精準治療首要之務」,黃祥芬表示,臨床致病性黴菌高達10萬種以上,鑑定及治療相當棘手,以黴菌感染症為例,傳統菌種鑑定多以「微生物培養」及「病理組織切片」為主,但黴菌感染不易透過痰液或組織切片培養出來,病理切片只能觀察外觀組織,無法確認黴菌菌種。

隨著個人化精準醫療時代來臨,黃祥芬指出,利用「快速PCR(基因鑑定)」或「基因片段定序」、「抗藥性基因突變位點」、「全基因定序」等多元鑑定方法比對感染菌種,讓醫師就像神探一樣,可及時正確診斷、精準用藥,且基因定序不止用於肺部感染,也已運用於「鼻竇」及「腦部」黴菌診斷治療。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

壹蘋娛樂粉專

壹蘋新聞網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