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食藥署今天上午舉辦「異位性皮膚炎真的好難受-三大治療來改善」記者會,藥品組科長林邦德說明,異位性皮膚炎典型症狀如紅疹、脫皮、滲出組織液、結痂或苔蘚化等;至於常見治療方式及藥物則為皮膚保濕劑、口服抗組織胺、複方止癢藥膏及外用類固醇治療等,若屬於中至重度個案,則會使用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治療。
針對保濕劑,林邦德提到,可分成乳液(Lotion)、凝膠(Gels)、乳霜(Creams)、油膏(Ointments)等,其中乳液是水跟乾粉混合而成,保濕性較差;凝膠則加了揮發性酒精,會造成皮膚乾燥;乳霜跟油膏的基底是油,保濕性較好,缺點是有時會毛孔阻塞,造成毛囊發炎。
林邦德強調,最好選擇無香精和添加劑的保濕劑產品,他指出,綿羊油、馬油等含動物性脂肪成分的產品,誘發過敏的機率比植物性脂肪高,仍要視每個人不同的膚質,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至於抗組織胺等皮膚止癢劑,共分為第一代與第二代,林邦德說,前者容易有嗜睡的副作用;至於複方止癢藥膏,除了抗組織胺成分外,還可能會添加薄荷醇、冬青油或樟腦等 清涼劑,2歲以下兒童應避免使用。
至於外用類固醇的使用,林邦德表示,⻑期使用可能出現局部皮膚萎縮,小孩⻑期使用較易引起俗稱月亮臉、水牛肩等的庫欣氏症候群,及腎上腺功能障礙等副作用,提醒要避免大面積地使用,而是要依據不同部位使用正確的「FTU」。
何謂「FTU」?林邦德接著說明,其實就是藥膏擠出食指第1關節長度,成人依部位不同,用量介於1至4 FTU;小朋友則依照年紀、部位各有落差,如1至3個月的用量介於1至1.5FTU、6歲以上則為2至5FTU,而且都應薄薄擦抹即可。
除了藥物治療,林邦德也提到,民眾可透過減少食物與環境過敏原、寵物毛屑與環境髒污、過度清潔與過熱澡浴、過度情緒起伏與壓力等;同時透過穿著寬鬆吸汗衣物、維持身心愉悅、藉由單純保濕乳液保養、抗發炎與氧化等提昇自我防護,進而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發生。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