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放射線部主治醫師郭萬祐指出,醫學影像檢查透過組織間信號強弱,在影像中產生不一樣的色塊,比如壞的細胞是白色、好的細胞是灰色或黑色等,藉此判斷腫瘤、出血,或其他異常組織,信號解析度不佳時,就會需要使用顯影劑。

郭萬祐解釋,標準的檢查程序上會先進行「平掃」、沒有任何化學物質介入的情況下檢查,可以取得基本資料,再視病患情況與診斷需要,決定是否使用顯影劑增強信號,且必須有平掃資料為基礎,才知道顯影劑使用後,哪些信號是新增加出來的,且有些情況只需透過平掃就足夠進行診斷,比如單純因為車禍而產生腦部外傷的病患,要偵測的只是有沒有出血、有沒有腫漲,就不需要用到顯影劑。

相關新聞壹蘋10點強打|驚!每年30萬人打顯影劑陷失智風險 國內首證放射檢查藥傷腦

使用風險多!顯影劑恐害血栓增加 聽腎臟醫4要點保平安

針對近年的CT與MRI使用,郭萬祐表示,醫病互動增加、一般民眾對醫療了解更多,資訊取得也比較豐富、容易,病人有時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做CT或MRI檢查,醫師也會擔心不做檢查而導致診斷失誤,像30年前盲腸炎,醫生初步診斷後就可能開刀,但現在沒做檢查,如果切下來發現沒有盲腸炎,不小心就會吃上官司,因此健保檢查量逐年增加,這也是沒辦法的國際趨勢。

健保署申報資料也顯示,2019年至2021年的CT健保申報費用分別為100.8億點、102.4億點、105.8億點,MRI則是68.6億點、70.4億點、71.5億點,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這些費用對於健保是很沈重的負擔,但現在也很難判斷檢查有沒有意義,雖說沒做就不知道結果、做了以後至少可以保護醫生。

李伯璋強調,最大的問題仍是病人做檢查不用付錢、健保卻還是要給付,導致很大比例就花在檢驗檢查上,吃掉總額中的比例,連帶導致其他醫療行為可能無法取得合理的給付,且有些醫療機構檢查前沒能先查看雲端資料、導致重複檢查,亟需討論怎麼應對這樣的醫療行為。

此外,李伯璋指出,有病人一年甚至做了多達69次電腦斷層,直呼「真的是有夠離譜」,這位病人據知精神情況不是很好,去急診喊頭痛、醫師很習慣就會先做電腦斷層、沒有先查看雲端資料,即使撇開健保資源,病人照這麼多電腦斷層、吃這麼多輻射劑量也是不好的,雖然不同醫院跑來跑去、每個醫院都做電腦斷層的是少數,但也代表醫療系統有檢討空間。

有放射科醫師反映健保申請碼無法區分檢查部位。趙世平攝(圖非當事醫師任職醫院)
有放射科醫師反映健保申請碼無法區分檢查部位。趙世平攝(圖非當事醫師任職醫院)

不過,有放射科醫師反應,目前健保申報申請碼無法區分檢查部位,若病人同時有多部位病徵、做3個部位的檢查,在申請碼都一樣的情況下,可能會被當作重複檢查而遭剔除,對此李伯璋說,健保該給的就一定會給,怎麼給付對醫界最合理、相關問題都可以檢討,健保不會佔醫院便宜。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旅行社不說的秘密!東南亞假酒盛行 8招讓你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