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報導,國防事務分析平台「戰爭困境」(War on the Rocks)今天指出,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8月舉行兵推,要求現任與前任美國官員放下慣常的防守視角,嘗試以北京的思維模擬台北可接受的投降條件,及北京如何從軍事行動轉為對台政治控制。


雪城大學這場兵推為期2天,初衷是憂心外界對中國奪台的決策思維理解不足,成員包括國務院、國防部、中央情報局(CIA)前官員,有些具軍事背景,有些則是國際關係領域的資深學者,半數對解放軍或中共有深入了解。


參與者需面對中國戰略家在起草及更新戰爭計畫時可能面臨的問題,例如多少兵力足以迫使台灣投降而不會引發美國干預?台北會接受哪些投降條件?北京如何從軍事行動過渡到對台灣的政治控制,進而在區域內外建立有利的戰後現狀?


「戰爭困境」一篇總結這次兵推的文章指出,兵推最合理的假設情境為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基礎設施發動精準打擊,同時提出慷慨的投降條件,例如保留地方自治、維持民主制度,以及中國行政機構的最低限度介入。


北京給台灣的訊息十分明確,在有利條件下接受統一,否則將面臨毀滅。給美國與美國民眾的訊息也同樣明確,這是中國內政,不值得美國人為此犧牲生命。


總統賴清德在9月20日表達,台灣不會在遭到軍事攻擊時投降。賴總統在全社會防衛韌性論壇致辭時強調,「倘若台灣遭受軍事侵略,任何有關國家戰敗或政府宣布投降的訊息,都是假訊息」。

 

共軍超過40年沒有實戰,更從未有過大規模登陸作戰經驗。圖為共軍研發的登陸設施,實戰時將成標靶。翻攝解放軍網
共軍超過40年沒有實戰,更從未有過大規模登陸作戰經驗。圖為共軍研發的登陸設施,實戰時將成標靶。翻攝解放軍網

中國軍力的侷限

這次的兵推也讓人直視中國軍力的侷限。「戰爭困境」的文章指出,解放軍自1979年以來未參加重大戰爭,從未大規模登陸,後勤體系未受檢驗,指揮架構政治干預嚴重。這與多數美方兵推中假設共軍「高效、現代化」的情境大不相同。


但上述侷限並沒有使中國變得軟弱,而是更加謹慎。


文章說,這種謹慎態度也體現在時間軸上。任何大型兩棲作戰都需要數週,甚至數月的準備。參與者認為,這種「可被觀察性」正是中國最大的弱點,但同時也指出,雖然2021至2022年間出現類似的警訊,國際社會仍未阻止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行動。


兵推結束時,仍有若干關鍵性問題並無定論。參與者對中國是否會選擇封鎖台灣意見分歧。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漸進式施壓」的完美手段;另一些人則視為對美國海軍介入的邀請、讓台灣有機會使其軍力達到最高戒備狀態的契機。


也有人示警,若台灣試圖突破封鎖,情勢極可能迅速升級為全面衝突。


兵推啟示也從3個面向挑戰傳統嚇阻思維。


首先,如果中國在理論上偏好的策略是有限打擊與政治脅迫,那麼台灣需要的是對抗壓力戰的韌性,而不只是灘頭防禦。


其次,兵推表明,美國是否出手干預的不確定性影響中國的每項決策。但嚇阻可信度不僅取決於美國總統的公開聲明或前線部隊部署,而是取決於中國對以下情境的假設:在何種情況下,美國總統會授權動武、國會是否支持軍事行動,及美國民眾是否能接受傷亡等。


第三,嚇阻需要阻止中國輕易取得政治勝利,而不只是軍事勝利。如果北京認為能夠透過有限的武力和有利條件實現統一,傳統的軍事嚇阻就失效了。因此,或許比台灣的軍事脆弱性更重要的,是其政治脆弱性。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震懾解放軍!路透:美國防部推動新匿蹤戰機 近日將決定承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