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好萊塢不再是過去那個繁忙的拍片重鎮。為了追逐稅收優惠和更低的勞力成本,各大製片廠紛紛將製作業務遷往他處。製作一部電影或一齣影集的成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以及近期的編劇與演員雙罷工之後,這些事件重塑了串流經濟中創作者的薪酬模式。

業界許多人士一直試圖扭轉趨勢,因為數千個工作機會正流向美國境內的其他拍攝地,例如喬治亞州、紐約州、德州、新墨西哥州和北卡羅來納州;也流往海外多處,包括加拿大、英國、愛爾蘭、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澳洲和紐西蘭。

為此,加州州長紐松(Gavin Newsom)於7月宣布,將加州的電影和電視稅收抵免總額提高到7.5億美元,幾乎是先前上限的兩倍,以試圖鼓勵更多製作回流洛杉磯。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天再度重提此一議題,並在社群媒體發文寫道:「我們的製片業務被其他國家從美國手中偷走了,就像偷小孩的糖果一樣。」他補充說,將對「任何在美國境外製作的電影」徵收 100%關稅。

川普今年5月也曾做出類似發言。然而,與上次一樣,目前尚不清楚他會如何落實這些關稅、會鎖定哪些對象,以及最終由誰負擔相關成本。

他所任命的好萊塢「特使」、老牌影星強沃特(Jon Voight)表示,關稅僅會在「某些有限情況下」實施。政府的重點將是推動聯邦稅務優惠、修訂稅法、與他國簽訂共同製作條約,以及提供基礎建設補助。

然而,CNBC報導,儘管川普再度揚言祭出關稅,但仍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包括美國究竟能否、以及如何對電影徵收關稅。此外,這項措施是否真能將影視製作帶回好萊塢,答案也不明朗。

市場研究公司弗雷斯特(Forrester)副總裁普洛爾斯(Mike Proulx)指出:「由於電影不是實體商品,而是服務,現階段很難想像如何對服務徵稅。如果真找到了什麼法律漏洞並付諸實施,娛樂產業勢必陷入混亂。」普洛爾斯並質疑:「屆時下一個問題是,怎麼界定電影與迷你影集的差別?而那些為省成本而在海外拍攝的廣告又該如何處理?」

影視製作流程複雜,有些企劃會將部分內容在國外拍攝、部分在境內進行。這引發了更多問題:關稅是否該按海外拍攝比例課稅?那針對尋求在美國上映的外國電影,這又意味著什麼?美國券商韋德布希(Wedbush)分析師李斯(Alicia Reese)質疑:「若主要片廠設於美國,但故事情節需要角色到海外場景實景拍攝,會有個裁量標準嗎?太多細節無法釐清。」

業界專家也擔心,即便關稅措施真能落實,可能會衝擊美國和他國的關係。好萊塢製片費用高昂,極度仰賴國際票房才能回本。中國早已限制好萊塢電影片量;其他國家若要報復,有可能跟進。

聯邦參議員謝安達(Adam Schiff)也呼籲:「國會應通過1套跨黨派、具全球競爭力的聯邦電影優惠,以帶回製片和工作機會,而非徵收可能產生意想不到且具破壞性後果的關稅。」

追根究柢,好萊塢的製片困境全都指向一件事:錢。

預算愈來愈緊,原因在於:串流平台徹底顛覆傳統媒體生態、進戲院看電影的人變少,以及片廠無法再從DVD銷售大賺一筆。片廠必須更精打細算,否則就會引來投資人的壓力。投資人目前還在試著搞清楚,傳統有線電視的瓦解與廣告收入的流失,究竟對迪士尼、環球、華納兄弟、派拉蒙等媒體巨頭造成多大的衝擊。

事實上,即使在疫情與雙罷工之前,好萊塢早已將電影和電視節目轉往美國其他地區和海外拍攝。

國內的激烈競爭:根據「紐約時報」統計,過去20年,全美共有38州為影視產業投入超過250億美元的拍攝相關獎勵。部分洛杉磯製作出走,正是因為美國本土其他地方開發出條件更優渥的製片基地。

國際競爭排名:國際製片基地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誘因,勞工成本也較低。根據追蹤產業趨勢的ProdPro公司今年1月發布的調查,洛杉磯僅排名全球第6佳拍片地點,前5名分別是加拿大多倫多、英國、加拿大溫哥華、中歐與澳洲。

海外市占率攀升:愈來愈多國家強化影視基礎設施並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稅賦獎勵。舉例來說,2022至2024年間,澳洲與紐西蘭製作成本4000萬美元以上的企劃案增加了14%,反觀美國則下滑26%。

李斯指出,電影工業不可能為了遷就美國本土取景而全面改變敘事內容,實景拍攝的需求依然存在。一部電影的許多片段都是在攝影棚內製作,這種攝影棚不但美國有,世界各地都能建置。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攝影棚(sound stages)。

李斯也指出,洛杉磯已透過紐松新推的稅賦優惠鼓勵片廠善用在地基礎設施。她最終強調:「我們需要打造更有利的稅制結構,以鼓勵更多製作,將攝影棚這個產業的核心留在美國。」(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印尼伊斯蘭教學校建物倒塌已釀3死 仍有38人受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