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局23日宣布,由於南非要求我代表處改名為「台北商務辦事處」,並簽出首都,我決定限制對南非半導體、晶片與記憶體等相關產品出口,涉及40多家台灣公司,每年金額達3000萬美元《彭博》還撰文稱「台灣罕見硬起來」。
不料才硬2天,晶片出口管制隨即喊卡,外交部指南非態度軟化願意協商,因此收回成命。外界認為這凸顯台灣在科技外交上的謹慎與挑戰,也顧忌這類行動可能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表示,台灣希望藉由此舉向迫於中國而施壓台灣的國家傳達訊息,「許多國家可能會認為這樣的行動是沒有成本的,但半導體(出口)禁令的宣布表明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撤回禁令旨在顯示台北願意對話並保持理性,但不希望這一立場被視為理所當然」。
「當然,如果施壓台灣的情況重複出現,台北最終還是將被迫採取行動,否則其施加的威脅將被視為空洞和不可信的。」
《彭博》指出,台灣首次對南非實施晶片出口限制,是為了在中國進一步孤立其全球地位前,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外交籌碼,此舉具有象徵意義。不過台灣優勢未必會持續太久,台灣採取行動後,已經出現關於供應鏈多元化的討論,美國、中國、韓國和日本都在考慮之列,短期內這些替代方案面臨規模和技術專長的挑戰,長期來看,台積電可能會失去優勢。
《BBC》分析,台灣此舉意在警示其他國家不要隨中國起舞孤立台灣,標記著台灣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運用科技優勢的地緣政治轉變,反映出總統賴清德在兩岸問題上採取更強硬立場。
不過《路透》引述豐田汽車南非負責人說法表示,台灣制裁影響「很可能微乎其微」,因為汽車業並不直接進口晶片。南非身為資源大國,供應全球半導體所需的鉑族金屬,台灣實施管制反而可能收反效果。

預約諾貝爾和平獎?川普提加薩停火和平計畫 獲歐洲和穆斯林國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