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紐約》分析,雙方摩擦最初源自川普在公開場合多次聲稱,自己成功「解決」了印巴之間的緊張衝突。川普甚至暗示,莫迪應該考慮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在南亞的「斡旋」。然而,這樣的說法直接踩到印度的敏感神經。長期以來,印度政府強調與巴基斯坦的爭端屬於雙邊問題,堅決拒絕外部調停。莫迪在國內更是以「對巴強硬」塑造強人形象,川普的言論形同公開挑釁,最終讓莫迪大為震怒。
外交嫌隙加上貿易摩擦,使矛盾迅速升級。今年六月,川普在與莫迪的一通電話後,突然宣布對多項印度商品徵收高達50% 的懲罰性關稅。白宮理由包括印度持續購買俄羅斯原油、限制外資進入印度市場,以及長期維持高關稅保護主義。這一舉措被外界解讀為川普藉經濟手段懲罰印度不願「聽話」。印度方面則強烈反彈,認為這是「赤裸裸的欺凌」,並強調美國已失去作為「可信夥伴」的立場。
隨著矛盾擴大,原本規劃於秋季的川普訪印行程也被取消。印度多地甚至出現抗議行動,民眾高舉川普人偶進行遊行,表達對美方的不滿。多名印度官員透露,莫迪已拒絕與川普通話,雙邊溝通近乎凍結。這也使得印美關係跌至近年最低點。
觀察人士指出,川普追求「政治性成果」的作風,與莫迪的國內政治需求產生直接衝突。川普希望透過「調停印巴」塑造國際領袖形象,甚至以諾貝爾獎作為終極目標;然而,莫迪無法接受任何外部勢力介入巴基斯坦問題,否則將動搖他在國內的民族主義基礎。雙方的矛盾並非僅是個人恩怨,而是深層政治結構的對撞。
在美印關係惡化之際,印度加強與中國及俄羅斯的合作。莫迪近期多次公開提及「自力更生」戰略,強調印度不會依賴任何單一強權,並尋求在國際局勢中保持靈活。這一轉變可能對美國在南亞的戰略布局造成衝擊,特別是在華盛頓試圖建立「印太聯盟」以牽制中國的背景下。
專家分析,若雙方持續缺乏對話與互信,印美關係可能進一步惡化,影響貿易、軍事合作甚至區域安全。川普的單邊主義與莫迪的民族主義,在短期內難以調和。未來即便雙方試圖修補裂痕,恐怕也難以回到過去「戰略夥伴」的蜜月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