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新聞網報導,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系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超過73,000名成年人的數據,研究了他們的生理節奏(早起或晚睡的傾向)以及實際的睡眠時間。

這項研究探討睡眠時刻,睡眠期間,以及與心理、行為和神經發展障礙(MBN)、意欲和焦慮的關聯。

研究發現,早起且早睡的人,比晚睡的早起者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而早起卻晚睡的人,則有增加患神經發展障礙、抑鬱和焦慮風險。

同樣地,偏好晚睡且起得晚的人,也顯示出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態。

簡言之,只要偏好晚睡,不管是幾點起床,心理狀態都較差。

基於這些發現,研究人員建議,無論偏好何種生理節奏,最好在晚上1點前入睡。

研究作者表示,目前不清楚此關聯性真正原因,但他們推斷是晚睡行為與孤立感。

研究作者表示:「長期過於晚睡(即凌晨1點後),可能導致決策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的損害,這可能與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和焦慮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