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每日經濟」今天刊出檀國大學政治外交學系教授金珍鎬就台灣新任正副總統就職典禮的分析報導,以賴總統就職演說中對兩岸未來揭示的「不卑不亢」立場,代表「賴清德時代」揭開序幕。

報導指出,在民進黨過去8年執政下,「台灣」這個國家與台灣人的主體性都有了巨大變化,「與中國關係惡化下,失去的很多,得到的也很多」;而賴總統執政後將繼續面臨巨大「對立之牆」,包括美國與中國兩大霸權的對立,在經濟與外交安保之間的利益權衡,在緊張的兩岸關係中帶領國民前進。

賴總統今天就職演說不僅展現出台灣的尊嚴,也能看出已盡力避免直接刺激中國當局。韓媒報導介紹賴總統時,一向將其分類為「親美且具台獨傾向」的政治人士,而賴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呼籲中方「以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等發言,被認為是對兩岸關係釋出的對話誠意。

不過,從要求中方放棄文攻武嚇,強調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等,仍能看出整體維持對中強硬立場。

報導分析賴總統就職演說使用詞彙,這次演說共提及31次「民主」,較前任總統蔡英文2次就職演說提及次數都來得多;提到「台灣」與「中華民國」的次數也都較先前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蔡前總統兩次演說都未提及「中國」或「大陸」,但賴總統這次演說總共提及「中國」7次。

這自然也引起中國當局強烈反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提問,強調「台獨是死路一條,不管打著什麼幌子、什麼旗號,推行台獨分裂都注定失敗」;他也警告,台灣提起這件事不僅是對國際秩序的挑戰,也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多數專家認為,兩岸關係與美中對立局面都將在賴總統上任後更加緊張,恐怕很難如賴總統演說中所期盼的「維持現狀」。(中央社)

【推薦新聞】: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分析:彰顯台灣主體性北京回應強硬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不玩了!北韓宣布停止空飄氣球 「天降15噸穢物」車主哭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