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中國國內就有將近3億人旅遊,比起2019年前增加了28%。然而,國際訪客人數持續滯後,目前入境中國的外國人數僅為2019年水準的不到30%。

在各大景區,小攤販紛紛表示有回到疫情前水準,越來越好等等。這些對中國政府來說都是好消息。當地政府一直在說,推動國內消費,可以對抗經濟部分萎縮。

Schubert Lou,旅行社Trip.com的首席運營長告訴BBC:「我們看到國內旅遊需求非常旺盛,酒店搜索量比去年增加了67%,航班搜索量增加了80%。」

Travel Daily旅遊業顧問彭漢說:「以洲際、萬豪和希爾頓等知名國際酒店品牌為例,只需看看它們在2023年在中國的增長情況,然後查看這些大型酒店集團在2024年的業績目標,這些目標也被設定得相對較高。這表明他們對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非常樂觀。」

儘管中國國內旅行人數量增加,人均消費仍然持續偏低的問題。

對中國經濟的普遍不確定性使人們更加注重儲蓄,尋找物超所值的選擇。

外國遊客消費卻不同,他們會花更多錢在旅遊上,但如今,外國遊客不再像以前那樣大量前往中國旅行。在2019年,近9800萬名國際遊客造訪了中國。去年這一數字僅為3500萬,包括商務旅行、學生等。澳洲伊迪斯科文大學商學與法律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黃松山,將這種弱勢部分歸咎於「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轉變」。

他指出了2023年由皮尤研究中心調查:「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個人對中國持不利看法。中國政府對社會規範的加強控制,可能會導致外國遊客在中國感到不適。」

美國、澳洲都對中國旅遊發出旅行建議像是違法拘留風險。

其他旅行障礙還有APP電子支付方式、預定APP等等,在中國某些地區限制使用中國當地APP支付、搭車等等,就連街頭小販也不接受現金,不支援刷卡。

瑞士EHL酒店管理學院的陳勇教授表示,「關鍵在於建立一種文化,讓服務提供者能夠站在外國遊客的角度思考。他們應該想像自己是一個無法說中文或閱讀中文的外國人,也沒有中國的手機號碼、支付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