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知功能評估駕車能力
事實上,國內主管機關於5年前即開始訂立「高齡駕駛人駕駛執照管理制度」,規定年滿75歲的駕駛人需要定期更換駕駛執照,且其中最主要的換照要求即為「進行認知功能測驗」以確保駕駛人具備適當的功能狀態。雖然此制度立意良善,但卻有重新檢視之必要,最大的關鍵即在於其認知功能測驗的「內容」。
在主管機關的規範中,認知功能以檢測駕駛人是否有「失智傾向」做為考量,內容包含「時間/空間的判斷」、「交通圖案記憶」與「畫鐘測驗」等。然而,這樣的檢測方式有個非常大的盲點,在於「駕駛能力差」並不等同於「失智」。也就是說,失智情況較為嚴重的民眾,或許在駕駛能力上會有問題;但是許多民眾即使沒有失智的狀態,仍可能會因各種身心狀況,使得駕駛能力產生障礙。舉例來說,酒後或精神狀態不佳時駕車等皆是如此。
因此,僅用評估「失智傾向」的認知功能測驗,來判斷民眾是否能駕車,是需要重新思考的!其實,與駕駛能力相關的認知功能,在國際上已有非常多的學術研究加以探討,最主要的包括「注意力」、「反應速度」、「執行功能」、「記憶功能」與「視覺空間能力」等,每一項皆可被獨立評估,甚至藉由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等方式,更貼近駕車時的實際情況。在交通工具使用極為普遍,且智慧科技領域甚為發達的台灣社會,懇切請求主管單位與時俱進,將最前端的駕照換發認知功能評估設計的更趨完善。
「潛在失能者」需要「預防性長照」
除了前述關於換照認知功能測試的建議之外,此則新聞觸及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即「高齡者的照護議題」。新聞中提到,此位長者其實是「無照駕駛」,在今年2月駕照被註銷後,即使家人勸阻,他仍堅持要開車上路。這其實反映出「高齡者需求」、「社會支持」與「照護體系」的多重問題。
從2月至今,這位長輩可能仍試著開車出門,但他為何會需要這麼做,是否有他的理由?這或許才是更該釐清的問題。在筆者的專業服務經驗裡,有許多長者仍希望可以開車出門,因為他們希望「自己還有用」,也常想「不要造成家人的負擔」。
如果可以嘗試解決長輩這些心理上的需求,或許就可減少開車上路的機會。另一方面,家屬應該也是常勸戒他不可開車;然而,倘若長輩不聽勸,平常家人又不在身邊,那該如何時時刻刻盯著他呢?這對家人來說,也是充滿了無奈!可惜的是,現在的長期照護體系主要仍關注在「已失能者」的服務;對於仍可正常活動的「潛在失能者」更需要的「預防性長照」,或許才是主管機關該仔細規劃的重要課題。
其實新聞裡的案例三不五時就會出現;筆者認為,唯有如同前述正視並分析背後的原因,才得以真正預防再一次的遺憾發生。
相關新聞:《桃園阿北初四了!誤打倒車檔暴衝200公尺 猛撞4人2車釀1死3傷》

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接任何重要新聞!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