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習慣的建立,必須仰賴師長與父母的互動

兒童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7至11歲的孩子處在具體運思期,其表徵為「對具體存在的事物進行合乎邏輯的思考。」換言之,小學階段的孩子正在學習具體事物的邏輯性,邏輯一詞,按《國語辭典》的釋義,就是「研究關於推理思考之原理、法則的學問。」意即此階段的孩子,對於具體事物是採「推理」方式的學習,就是歸納、溯因、演繹等的推理模式。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透過事物經驗的累積,學會邏輯推理,並以此作為一種生活的能力。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是天下父母的心聲,但孩子學習習慣的建立,必須仰賴師長與父母的互動。放學後或假日,孩子通常都比較放鬆,民歌《童年》歌詞裡唱道「總是要等到睡覺以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孩子有時候玩得太嗨,就忘記或沒時間寫功課,睡覺前囫圇吞棗交差了事,隔日上學被老師糾正,才知道後悔。功課如果沒做完,就會被老師糾正,這是一種負面增強的作用,可以導正錯誤的學習習慣,諸如此類的經驗法則,讓孩子學會事物的邏輯性。

二種思辨邏輯,可先讓孩子先嘗試,最後交由父母與孩子共同討論

由於時代變遷,大多數家庭多住在集合式住宅裡,與鄰居的互動不若住透天厝那麼方便,再加上社會複雜性,在安全考量下,大部分孩子放學後都會在家。由於父母奔波於工作很晚回家,3C產品往往成了讓孩子安靜不吵鬧、父母忙碌下的好幫手。這些好玩的、有趣的、刺激的遊戲會促進多巴胺的分泌,使得孩子變得很開心,沉浸在其中而無法自拔,先玩遊戲容易上癮,哪顧得了再寫功課。

天下父母都期待孩子能夠自動自發,尤其在小學階段,除了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外,最重的是要能夠學會負責任。最要釐清的,玩與寫功課,哪一個是負責任?如果先玩再寫功課,固然可以先得到快樂,但是在玩樂的過程中,時間與體力跟著流失後再寫功課,恐怕難以完成。如果是先寫功課再玩,時間與體力也會流失,玩樂雖然時間減少,但後者卻是一種負責任的作法,玩樂也比較盡興。此二種思辨邏輯,可先讓孩子先嘗試,最後交由父母與孩子共同討論。

讓孩子從具體事物的經驗中,去學習負責任的態度

從認知發展角度看來,一切事物都有其推理思考的邏輯,「如果(不)⋯⋯就(不)會⋯⋯」,讓孩子從具體事物的經驗中,去學習負責任的態度。再從體力負荷角度看來,玩與寫功課都需要體力,沒有體力,就如同電車沒電一樣動彈不得。最後,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佔據時間多,另一個就會少,要學會掌控時間,孩子回到家,到底是先玩還是先寫功課,這些都需要列入考慮。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

壹蘋娛樂粉專

壹蘋新聞網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