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傅文芳表示,在高度不確定的市場中,企業如何配置資源、聚焦關鍵資產,並以AI等創新科技提升效率將是成長關鍵。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分享,因應臺灣醫護人力短缺,工研院首創以臨床語料結合Agentic AI,打造智慧醫療共創平台,協助醫護提升效率並推動國際化。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指出,自2007年以來臺灣生技產業市值已成長逾14倍,並具備完善法規體系以支持合規與創新。臺灣憑藉強大電子與ICT供應鏈,結合AI與IoT技術,為智慧醫療提供技術支撐。未來將持續推動藥品創新,包括協助傳產轉型、強化CDMO供應鏈接軌國際、鼓勵創新研發與吸引國際大廠投資。

安永執業會計師王彥鈞發布的《2025超越邊界生物科技產業報告》指出,雖美歐融資環境低迷,大型製藥商因不確定性推遲併購計畫,但全球與臺灣生技業者仍積極加碼研發。2024年全球生技公司平均將33%資金投入研發(高於2015年的25%),研發支出占銷售比也自17%升至23%。大型製藥商資本支出比重達10%,預期2025年續增,顯示逆風中仍持續布局創新。

臺灣上市櫃生技公司2024年營收達3,666.8億元、淨利238.4億元,研發投入317.4億元,其中製藥產業最突出,營收1,692.9億元、占比近五成,研發達216.5億元,新藥開發公司研發投入更達77.3%的營收比重,凸顯研發驅動成長。

2024年美歐共有30家生技公司IPO,募資40億美元,創投資金回升至247億美元,呈現「資金集中化」的新常態。臺灣2024年上市櫃生技公司募資279.39億元、年增54.8%,IPO募資額更年增近800%,顯示投資人對長期成長高度期待。

王彥鈞指出,AI與數據正成為生技新優勢。調查顯示77%全球企業領導者認為AI已提升營運效率,87%生技業者用AI加速研發,84%CEO認為資料品質與整合是關鍵。AI不僅可降低成本、縮短研發時程,更將成為未來產業核心資產。

 


工研院專案組長賴瓊雅指出,癌症、免疫、糖尿病與減重藥(GLP-1)持續帶動市場,GLP-1、ADC、ATMP/CGT推升CDMO需求。地緣政治與關稅影響下,「藥品韌性」成為新常態,未來10年專利到期潮也將帶來新商機。她建議臺灣業者掌握韌性+證據+製程三大槓桿,鎖定易缺藥品項與生物相似藥,加速國際接軌。

賽諾菲周凱彤分享AI策略,強調生成式AI與機器學習正優化研發、行銷與病患體驗,讓決策更數據化並提供個人化服務。

安永財務管理諮詢執行副總劉安凱表示,生技公司近年來44%營收來自併購,已超越內部研發產品貢獻。儘管2024年大型併購放緩,但全球前25大藥廠仍握有1.3兆美元併購火力,2030年專利到期將帶來2,400億美元缺口,驅動「更小、更精準」併購與策略聯盟。此舉可降低風險,同時接觸創新技術,為企業開拓第二成長曲線。

面對資金緊縮與產業轉折,靈活運用AI、數據資產與併購策略,將是生技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突圍、創造永續成長的關鍵。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東證積極推改革、巴菲特長抱5大商社股 這檔日股ETF成布局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