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健表示,TARC已經規劃明確的國際化策略,從上游系統廠到智慧座艙供應鏈,已逐步與國際車廠接軌,TARC從與面板廠商合作到智慧座艙,甚至到鴻海電動車平台,都已經開始進一步研究。王正健指出,鴻海集團旗下鴻華先進已有兩款車型計畫進入澳洲與美國市場,未來將結合政府的研發法案與AI應用策略,全面加速台灣車電產業的技術升級。

對於外界認為電動車市場近來放緩,王正健澄清,電動車並非衰退,而是成長速度略為放緩,但趨勢依然向上,全球節能減碳的需求持續推動電動車發展,成長不會停止。他指出,傳統電動車多聚焦於能源控制與底盤馬達系統,但台灣廠商在智慧座艙、車聯網、自動駕駛等領域同樣具備高度競爭力,未來市場潛力甚至更大。

展望產業規模,王正健認為至少要達到兆元規模,預期未來歐洲與美國的主要車廠都將採用台灣智慧車電系統,「因為歐美車廠找不到更好的競爭夥伴。目前全球市場可分為中國和非中國兩大陣營,中國以外的市場需要一個具備法規專利、快速整合能力的供應商,台灣就是唯一的選擇。」

王正健說明,東南亞、中歐及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應鏈體系,這正是台灣切入的機會。他同時強調,台灣在智慧車電領域的重點不在於晶片製造本身,而是整體系統整合與軟硬體控制能力。王正健晶片在汽車整體價值中占比其實不高,關鍵在於如何整合軟體與硬體,讓自動駕駛、車載應用和智慧動態發揮最大效能,這才是我們要掌握的核心價值。」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德半導體合作升級!薩克森自由邦與國研院簽MOU 深化交流與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