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高關稅政策與全球貿易局勢多變之下,企業獲利能力面臨嚴峻考驗,然而數據顯示,標普500指數第二季每股盈餘(EPS)大幅優於市場預期,今年全年淨利潤率估達12%,2026年甚至可望挑戰13%,反映美企獲利動能持續增強。
「貝萊德 iShares 安碩標普500卓越50ETF」(009813)經理人楊貽甯表示,美企能維持穩健獲利,主要仰賴三大手段:其一,與供應商談判、調整供應鏈;其二,嚴格控管支出;其三,將部分成本轉嫁至消費端,有效抵消關稅衝擊。
值得關注的是,本季財報中提及「上修前瞻指引」(raise guidance)的公司明顯增加,財測上修淨比例更攀升至2021年以來新高。楊貽甯指出,這顯示關稅實際影響低於市場預期,進一步推升獲利展望。歷史經驗也顯示,當企業財測上修比例攀高時,股市往往同步增強;加上聯準會9月已啟動降息,形成雙重利多,有望為美股後市增添動能,其中大型龍頭股更成為資金追逐焦點。
楊貽甯分析,龍頭股具備四大優勢,使其在貿易逆風下更具抗壓性:第一,營業利潤率穩健,憑藉規模經濟與市占率能分攤成本;第二,定價能力強,品牌與市場地位使其可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第三,獲利成長穩定,即便在高關稅環境下,分析師仍持續上調大型股獲利預測;第四,成本管理靈活,透過轉移產地、大量採購與自動化生產,有效降低成本並抵禦通膨壓力。相較之下,中小型公司因定價能力不足,更易出現獲利率下滑與成長預期下修。
觀察自年初美國關稅政策升溫以來,標普500前50大企業ROE已明顯高於其他成分股,驗證大型企業在關稅逆風下的領先優勢。009813所追蹤的「標普500卓越50指數」,即鎖定市值與財務體質兼優的五十大企業,長期績效優於大盤,其成分股涵蓋蘋果(Apple)、輝達(Nvidia)、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等全球矚目的指標企業,持續吸引國際資金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