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鈞指出,目前矽光子仍面臨三大挑戰。首先,光引擎模組、光子積體電路(PIC)與IC的堆疊仍存在材料與製程瓶頸;其次,若要支援超高頻寬傳輸,相關元件如光源驅動、光調變器與檢測設備都必須升級;第三,傳統半導體製程與光學系統的整合,需要供應鏈進行全面革新。
然而,過去一年國際大廠已展現技術突破,若單位功耗能降至每位元低於10 皮焦耳,矽光子有望在2026至2027年間出現過渡性應用,並於2028年前後實現大規模商用。她強調,矽光子不僅能解決銅線傳輸在功耗與延遲上的瓶頸,未來結合先進封裝技術,將進一步提升資料中心運算效率,改變產業格局。
至於先進封裝,艾藍迪指出,隨著AI應用爆發,外資研究焦點已從晶圓代工延伸至測試與封裝,台灣廠商因此浮上檯面,成為新投資標的。林莉鈞補充,先進封裝技術歷經十多年醞釀才進入量產,國際大廠早期不願投入,反而給予台灣廠商切入契機,這對台灣供應鏈是雙贏,不僅技術門檻高、競爭力明顯,也讓外資更願意加大投資。
她並點名,台灣在設備如膠機、AOI、曝光機,耗材如鑽石刀具,以及材料如光阻、鍍膜材料等領域,已有多家公司展現亮眼成績,具備承接國際大廠訂單的潛力。未來,除CoWoS外,先進封裝還將延伸至晶圓級封裝(WLP)、多晶片模組(MCM)3D堆疊與面板級封裝(PLP),都將成為台灣供應鏈的新契機,2027年後更可能迎來下一波投資週期。

白天供電亮「黃燈」!興達爆炸後4機組均故障 19點後「夜尖峰」竟慘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