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與感測器優勢 驅動AI機器人走入日常

曹世綸表示,石黑浩在大阪萬博展館以「擴展生命」為主題,透過跨生技術與仿生機器人展示,帶來極具啟發性的想像。他強調,機器人若要真正走入日常生活,不僅需要強大的運算晶片與AI大腦,更需要台灣產業鏈所提供的感測器與關鍵元件,讓機器「看得見、感覺到、理解人」,並能自然互動。這不僅將改變教育、醫療與社交模式,也為台灣創造新機會。

他指出,台灣在PC、車用電子及AI晶片上已建立優勢,未來應將成功經驗延伸至機器人,並深化台日合作,共同推動產業突破。

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呂承哲攝
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呂承哲攝

少子高齡社會挑戰 推動多元應用與製造能量

胡竹生表示,全球機器人熱潮背後,是少子化、高齡化與勞力不足等挑戰。過去受限於運算能力,複雜應用難以落地,如今AI崛起帶來新契機。他認為,台灣未來五到十年必須立基半導體優勢,並思考在晶圓代工、封裝之外,還能如何把感測器、致動器、邊緣運算模組等關鍵零組件做進機器人平台,同時以量產製造與成本效益支撐落地。

胡竹生提出四大策略:首先,以AI升級既有機器人介面,避免重造;其次,掌握全球AI軟體發展,切入新應用;第三,善用製造優勢,推動複雜設計與製造;最後,強化零組件與半導體支援並兼顧成本效益。

他強調,工研院的原則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人形只是面對人類環境的工程最佳解之一,並非所有應用都需人形;醫療領域未來將分為「硬」的手術機器與「軟」的陪伴/照護兩線並行,後者更涉及心理與社會系統設計。

石黑浩教授。呂承哲攝
石黑浩教授。呂承哲攝

Avatar虛擬分身技術崛起 商業化應用率先突破

石黑浩則點出,AI與機器人將快速演進,其中「Avatar(虛擬分身)」是關鍵方向,可依循人的意志提供服務。他區分兩類:一是工廠、物流等「物理性服務」,二是商場導覽、心理諮商等「具溫度的服務」。

雖然目前市場規模有限,但他看好未來將急速成長,並帶動半導體與軟體需求同步擴大。他提醒,人形機器人市場尚未成熟,過去本田與Sony退場就是因需求不足。不過,他認為Avatar能率先商業化,例如送餐機器人若結合CG分身與對話代理,便能從運送延伸至點餐、客服與互動行銷,未來再轉移到更高附加價值的人形機器人,才有機會成為產業突破口。

人型機器人。SEMI提供
人型機器人。SEMI提供

台灣從三大面向著手 從介面升級到模組化產品落地

綜合三方觀點,台灣未來可從三大面向切入:一是利用AI升級現有機器人介面,避免「重新發明輪子」;二是鎖定Avatar與對人服務的軟體生態,打造可複用的多模態模型與代理;三是發揮製造與供應鏈優勢,形成「感測器+邊緣算力+自動化技術」的模組化產品,率先落地在物流、門市導覽與長照陪伴等場域,藉此逐步累積國際競爭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Fed利率決策會議前夕 美股收盤漲跌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