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第一階段的「半導體計畫」已取得顯著成果,目前共有 10 項涵蓋完整供應鏈的專案進行中。其中包括塔塔集團與力積電在古吉拉特邦合作的晶圓廠、富士康與 HCL 在北方邦投資的顯示器驅動 IC 封測廠,以及美光在薩南德設立的先進封裝與測試(ATMP)廠等。接下來的半導體計畫 2.0 將擴大至化合物半導體晶圓廠、矽光子技術、先進封裝、資本設備與材料供應鏈,並以政策獎勵強化吸引力。中央政府已承諾對通過審核的專案提供 50% 成本補助,各邦政府亦能再額外提供最高 20% 補貼,打造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

身為全球半導體重鎮,台灣是印度計畫中的關鍵合作夥伴。 2018 年簽署的《雙邊投資協議》(BIA)、台印經濟諮商會議(ITEC)與 SEMICON India 等既有平台,已奠定穩固基礎。S. Krishnan 強調,台灣在精密製造與先進製程方面的經驗值得印度借鏡,台廠如鴻海、和碩已在印度耕耘,力積電更與塔塔集團攜手推動印度首座晶圓廠,這是印度邁向半導體自主化的重要一步。

在印度半導體計畫下批准的專案,包括力積電、鴻海、美光等廠商在印度的投資案。呂承哲攝
在印度半導體計畫下批准的專案,包括力積電、鴻海、美光等廠商在印度的投資案。呂承哲攝

S. Krishnan 直言,新冠疫情與地緣政治衝擊凸顯了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的風險,全球價值鏈必須多元化,每個國家都需要「兩到三個選擇」。台印合作不僅具共同價值觀,也能分散風險、提升全球供應鏈的穩健度。他認為,若能結合台灣在製造與創新的優勢,與印度的人口紅利、人才供給及政策支持,雙方必能產生協同效應,共同在全球半導體格局中發揮更大影響力。

印度同時具備強勁的人口與產業動能。全國人口中位數僅 28.8 歲,擁有超過 1,000 萬名理工專才,並孕育出全球第三大新創生態系,約有 17 萬家新創公司註冊。Krishnan 指出,印度政府透過「生產連結激勵計畫」(PLI)推動電子製造業,手機產業已由台廠成為最大受惠者。在半導體領域,政府更祭出高達 50% 的投資補助,這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政策,展現全面推動的決心。

展望未來,印度目標在 2030 年將電子製造產值提升至 5,000 億美元,並透過基礎建設與人才培育加速落實。印度希望深化雙邊合作,吸引更多台灣企業參與印度半導體藍圖,共同建構更穩健的全球供應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國巨再出手!砸近49億公開收購茂達28.5%股權 溢價約2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