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蘭表示,過去先進製程常被「武器化」作為談判工具,但未來更大風險可能來自材料一缺就斷鏈。她舉例,日本曾對韓國出口管制幾項電子級化學品,就重創產業;烏俄戰爭爆發後,市場也立刻擔憂稀有氣體供應。這些材料雖用量不大,卻無可取代,且集中少數國家生產,一旦遇到停電、地震或政策變動,就可能全球交貨遲滯。

她回顧,疫情與車用晶片荒期間,國際客戶從「Taiwan Plus One」到「No China, No Taiwan」的去風險化要求,顯示供應安全敏感度持續升高。台灣企業不僅要有產能與技術,更被要求能掌握材料,競爭焦點已擴大至原物料端。

在特定材料上,徐秀蘭特別點名碳化矽(SiC)與鎵(Ga)。SiC具高熱傳導特性,對電動車與高壓功率元件至關重要;鎵則是GaAs、GaN化合物半導體的核心元素,但全球9成產量集中在中國,且採出口許可管理,潛藏風險,今天看似沒問題,但若哪天出現供應限制,許多產業將受衝擊。

徐秀蘭強調,全球供應鏈策略正由低成本、即時化,轉向「以成本置換韌性」,勢必墊高成本、降低效率,但卻是必要代價。產業還必須面對淨零與循環經濟壓力,高溫室效應氣體與特定化學品的替代與回收再生已列各國優先任務。她提到,台灣已有企業投入再生光阻劑、再生氧氣,展現正向進展。

對於未來行動,她提出「材料自主率」必須逐步提升,尤其最容易被卡住的關鍵項目,要透過自研生產或與國際夥伴建立策略關係,並將永續納入設計,形成「材料—製程—環保」的整合體系。她直言,產業未來將持續「用成本換韌性」,需要更多投資、自主研發與國際合作,才能把風險清單一一補上。

徐秀蘭呼籲,政府應以政策引導關鍵材料在地化與替代方案研發,產業則加速垂直整合、推進再生技術、建立多元供應網,這是一場從製程延伸到材料端的整體戰,唯有公私協力、國際競合並進,才能確保台灣半導體的戰略縱深。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數位轉型結合永續!TEL參展半導體展聚焦4大面向 AI驅動設備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