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顯比指出,外資對台灣資本市場的貢獻深遠。根據金管會資料估算,目前外資持股比重已逾四成,對企業發展與研究風氣形成強力助益。本次論壇邀請三位重量級講者同台,分別是瑞銀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Randy Abrams、貝萊德台灣股票策略投資主管李友千,以及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栗永徽,從買方、賣方與產業領袖不同角度,展開深度交流,呈現台灣在AI與全球供應鏈重組下的多面向觀察。
栗永徽表示,鴻海研究院被賦予「創新升級的火車頭」角色,負責集團三至四年的前瞻技術布局。他指出,代工毛利有限,但在AI熱潮下,集團希望藉此推動價值鏈升級,戰略藍圖以智慧電動車、智慧製造、智慧城市三大平台為核心,AI研究所任務則是打造三大平台的共同基礎。近期最大突破,是成功開發鴻海自研大型基礎模型,未來將支撐應用場景並成為技術能量積累的重要起點。他強調,AI帶來的不只是製造優化,更是開啟新商業模式的基礎建設,將決定鴻海能否在下一波科技變局中保持領先。
李友千則以30年市場經驗指出,當前台股熱度與1990年代PC產業崛起相似。美中科技戰推動產業鏈回流,台灣憑藉製造彈性再度站上AI供應鏈舞台,未來五年產業韌性與解題能力將是最大優勢。他也提醒,大型股因市值高,需要「超配」才能對投資組合產生影響,因此更看重公司治理與ESG風險;相對之下,中小型股基準權重低,加碼空間大,常成為投資組合中貢獻超額報酬的來源。
Randy Abrams則表示,外資研究團隊每週能拜訪20至25家台灣公司,涵蓋晶圓代工、散熱、PCB與封測,形成全球少見的完整產業聚落。然而,外資最關注的風險在於景氣循環與AI投資週期,產能是否過度擴張、供需能否平衡,將是影響投資信心的核心。Randy Abrams與李友千、栗永徽最後分別給出台灣企業建議:學習台積電高品質溝通模式、在細分領域做到世界第一,以及專注核心技術並發揮產業鏈群聚力量,共同為台灣資本市場注入長期動能。

外資代表補充,台灣企業若能提升投資人關係(IR)透明度,例如固定舉行電話會議、提供清楚簡報,並在展會期間安排投資人活動,將更容易吸引長期資金。他進一步提醒,財務數據固然重要,但高透明度與良好治理才是國際資金評估的核心關鍵,包括董事會積極參與策略決策、建立穩健的接班規劃,以及推動專業化管理,皆是能否贏得長期信任的重要因素。尤其對中小型企業而言,更應主動走向國際,可先從爭取國內投信支持起步,逐步吸引外資關注;同時,建立投資人關係專區、提供英文資訊與官網服務,更是提升能見度與流動性的基本門檻。
在全球資本市場變局下,台灣需要更多被世界看見的好公司。「外資精選台灣百強」是台灣的國際代表隊,「中堅潛力企業」則是最具成長力的後進部隊。在AI 3.0驅動時代,只要順應國際標準,這些企業將成為帶動台灣新一輪成長的重要力量。董事學會也承諾,將持續透過榜單與論壇,協助企業與國際資本接軌,讓外資看見台灣,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產業的多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