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念到永續經營:讓餐飲不只活下去,更走得長遠
林泉回憶,「我一開始真的只是做我相信的事而已。」創業初期並沒有要做一個集團的企圖,甚至沒想過開第二家店。那時的他,只想透過餐廳傳遞一種飲食價值——理解食材、尊重產地、讓料理回應土地。這套信念不是口號,而是從國外廚房的專業訓練一路延續而來。
他坦言,自己只是「在台灣,用料理去講台灣的故事」。也因為起點單純,當公司開始擴張時,「不忘初心」成為他最堅持的原則。「我最怕的不是沒擴張,而是擴張之後變得跟原本完全不一樣。」
談到MUME的成長,林泉表示,「永續」是貫穿十年的核心,但意涵早已從食材延伸到人。「永續到最後,其實是能不能活得更好。」過去的「永續」強調季節性與在地化,如今則關乎企業能否持續經營、員工能否留下來、價值觀能否被傳承。「我們不想只談菜單上的永續,而是整個組織要有永續邏輯。」
為了讓理念落地,MUME參與台北市政府推動的《永續臺北好企機》輔導計畫,協助中小企業導入ESG管理思維,由專業團隊提供企業診斷與流程建議。林泉形容,這段經驗像「一面鏡子」,讓團隊第一次從外部角度檢視文化與制度盲點,從招聘、訓練到升遷的每一環都重新被討論。
他說,「我們原本沒有太多制度可言,很多事是憑經驗、憑默契。」透過輔導團隊協助,MUME開始建立「可傳承的組織架構」,學會以數據與流程檢視成效。林泉強調,這不只是提升效率,更讓我們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公司。對中小型餐飲品牌而言,這樣的輔導是一種轉型契機,不是要變大,而是要變穩。
人才是餐飲的根本:留才與培才才是真正的永續
林泉認為,台灣餐飲產業最大的挑戰,不只是市場競爭,而是「人」。
「我們是以人為本的行業,員工是最重要的資產。」他說,許多餐廳面臨人力流動快、培訓不易、缺乏長期職涯規劃的困境,而這些問題若不解決,所謂的永續只是空談。
他坦言,這幾年常被拿來與科技業比較,林泉笑著說:「我們當然搶不過啊!」但他隨即補充,餐飲業的價值在於人與文化,不在於產線效率,永續經營的關鍵並不是比誰薪水高,而是要讓員工「感覺自己在成長、有被尊重、有歸屬感」,這才是長遠的競爭力。
林泉強調,餐飲業的薪水其實不低,只是社會的認知仍停留在「勞動密集」或「打工性質」。餐飲業雖然高強度、工時長,但頂尖餐廳對專業的要求極高,無論是料理技術、服務細節或營運管理,早已不是臨時工能勝任的產業,「這不是低薪產業,而是缺乏長期規劃與尊重的產業。」
林泉認為,這樣的制度不僅能幫助企業留才,也能提升社會對餐飲工作的認同感,當大家看到這是一份能成長、能被尊重的職業,自然就不會覺得這行業低薪或沒前途,讓人才看到未來,永續的餐飲產業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我一個人做不來,所以要集團化:從主廚到經營者,讓價值能活下去
疫情期間,是MUME的轉折點。林泉坦言,當時品牌旗下已有多家餐廳,他突然意識到,如果所有事情都要親自盯,公司不可能再成長。「我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做,組織要能授權,讓責任能下放,而不是全部卡在幾個人身上。」
於是,他開始建立財務、人資、行銷與後勤團隊,讓企業有結構、有承接力,正式邁向「集團化」。林泉強調,這不是追求規模或展店數量,而是一種生存策略。「我一個人做不來」,這句話背後其實是誠實的體悟:從主廚變成經營者,他學會放手,讓更多人一起成長,讓理念能在制度中延續。
林泉表示,「我最怕的不是公司沒擴張,而是擴張之後變得跟原本完全不一樣」,這幾年最重要的功課,是在成長與初衷之間找到平衡。展望未來,他不談營收,也不畫藍圖,「我們常講的一句話是:機會無限,資源有限。」
林泉認為,台灣餐飲市場潛力巨大,從人才制度到城市空間都有無限想像,但現實是人、錢、時間都有限,真正的挑戰,不是追逐所有機會,而是學會取捨,把能量用在最有意義的地方。
他強調,對MUME來說,擴張不是為了數字,而是為了讓價值能活下去。「我們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行業,員工是最重要的資產。永續,最後還是回到人。」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