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雙漲」發生在2008年及2012年馬英九執政時期,當時宣布「一次調足、多元分攤」調漲方案,以及採「三階段調整電價」政策,結果「油電雙漲」,導致萬物皆漲,民怨沸騰。

能源價格變動往往挑動物價節節高升的敏感神經,為避免「油電雙漲」造成物價大幅波動情況重演,新電價公式2015年4月1日因運而生,依據該公式,國內電價4月及10月一年檢討2次,為免電價漲跌幅太大,每次最高漲幅上限為3%,全年兩次漲幅上限為6%。設計漲幅天花板的用意,電價不是不能漲,而是須「緩漲」,避免急漲引發物價急劇波動。

綜觀新電價公式上路後的調幅,2018年10月至2022年4月「連8凍」後,另有4次電價漲幅逾6%,包括2022年7月平均調漲8.4%、2023年4月平均調漲11%,2024年4月平均調漲11%等,2024年10月民生電價凍漲,但產業電價平均調漲12.5%。這4次調漲理由皆因燃料成本上漲,至於漲逾6%天花板的「例外原因」,經濟部表示「供電成本持續大幅上漲或下跌時」,授權電價審議會不受3%調幅限制。

問題是,依據電價公式該漲時沒有「緩漲」,摒棄電價公式來個「連8凍」,連8凍應漲未漲累積吸收的金額,則以例外理由,4次急漲逾6%,急漲推升物價飆高,物價又具有僵固性,一旦上漲就很難向下。電價公式上路至今剛好10年,想凍就凍,說大漲就大漲,電價公式形同虛設,民眾則大嘆「便當店漲3次以上」、「漲到都喝不起飲料了」物價回不去了。

如今國際原油價格持平,外銀預估全年原油平均價格約67美元,電價審議會明登場,請審議委員回歸電價公式,別再漲破6%天花板推升物價了!

延伸閱讀:壹短蘋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外資提款378億元!賣超前10出爐 Q1狂砍6822億元逼近去年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