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流向顯示,近週股票型ETF獲得72.22億美元淨流入,其中美國與歐洲市場吸引46.96億與39.18億美元,亞洲、中國、拉美與日本市場則分別出現60.14億、51.13億、1億與0.74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產業ETF方面,主題、金融與能源產業獲得最多資金流入,科技產業則流出最多,其次為工業與非核心消費類股。

在市場多變的環境中,投資人可透過資產配置與多元分散應對波動。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建議,核心配置應持有美國平衡型與複合債券型基金,以兼顧收益、聯準會降息行情與股市防禦。針對股市,預期美國經濟與企業獲利仍具韌性,美股漲勢有望擴展至其他產業,特別看好創新科技、美國小型股、公用事業與基礎建設產業。

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旗下銳思投資團隊指出,加拿大與墨西哥的關稅措施主要針對非經濟問題,如跨境毒品交易與移民問題,若問題解決,關稅可能是短暫性質。儘管關稅政策對市場情緒、波動性與風險承受度影響較大,但對長期商業基本面的衝擊有限。不論關稅規模與持續時間如何,此政策將加速去全球化、企業回流美國及美國製造業供應鏈重組,並支持美國小型企業重新取得市場領導地位。

美盛凱利基礎建設價值基金經理人尚恩·赫斯特(Shane Hurst)認為,全球公用事業,尤其美國公用事業,正處於強勁的結構性資本支出週期,成長動能強勁,且評價具吸引力。儘管公用事業與通訊電塔在經濟環境中表現落後,能源基礎建設、天然氣、機場與鐵公路領域則較為受惠。若俄烏達成停火協議,歐洲機場,尤其法蘭克福與巴黎機場(ADP)有望受益。

川普推遲課徵「對等關稅」提振美股,而中國股市則受DeepSeek投資熱潮帶動上揚。亞股表現分歧,台股與印度股市走跌,韓股收漲。外資資金主要流向美股與陸股,導致亞股普遍遭遇賣壓,印度股市成為最大提款機,台股亦面臨近10億美元外資賣壓。  

儘管美國通膨數據仍存變數,川普推遲課徵關稅減緩市場對通膨的擔憂,加上美國零售銷售數據疲軟,資金轉向債市避險。過去一週,固定收益型ETF獲得160.6億美元淨流入,美債吸引100.52億美元,亞債與歐債則分別流入6.36億與3.54億美元。投資等級債ETF獲得122.73億美元流入,非投資等級債ETF則流出3.18億美元。  

富蘭克林收益投資團隊投資長愛德華·波克表示,儘管聯準會降息步調放緩,債市殖利率仍維持高水準,有利收益機會。截至1月底,由公債與機構房貸抵押債組成的高評等複合債,殖利率達4.9%,具高評等與流動性,在政策不確定環境下可發揮避險功能。  

富蘭克林坦伯頓公司債基金經理人葛倫·華勒則認為,2025年美國非投資等級債仍具投資價值,回報將由息收驅動。預測美國經濟成長約2.5%,企業基本面穩健,違約率維持低檔,利差則預計區間震盪,投資人可持續關注相關機會。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神鬼交鋒》台灣版!台壽「虛假理賠案」1人瞞天過海詐保 金管會重罰7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