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十字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恐龍之一,生活於2.33億年前,多數研究認為牠屬於艾雷拉龍科,或與之關係密切,展現了恐龍進化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南十字龍的化石最早於1936年在巴西南部的聖瑪利亞層被發現,這批珍貴的遺骸包括下頜、脊椎、骨盆和後肢骨骼。當時,這些化石是由哈佛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普萊斯與懷特挖掘而出,並在1970年由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寇伯特命名,將其稱為「南十字龍」,意指「南十字座蜥蜴」。寇伯特選擇這個名稱是因為南十字星座是南半球的重要象徵,這一發現也象徵著南半球恐龍研究的重大突破。

作為早期恐龍,南十字龍身長約2公尺,體重約30公斤,牠具有許多原始恐龍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修長的尾巴,約占牠身體長度的很大一部分。根據目前的重建,牠的骨骼結構顯示出牠具有快速奔跑的能力,這讓南十字龍在當時的環境中成為一個靈活的獵食者。牠的手指和腳趾數量都為五根,這是當時恐龍的一個原始特徵,顯示了牠在進化過程中的位置。

南十字龍的牙齒和姿態表明牠可能是肉食性恐龍,專門以小型動物為食。然而,部分科學家認為牠可能屬於原蜥腳下目,這意味著南十字龍可能處於獸腳亞目和蜥腳下目分化的過渡階段。這讓牠在恐龍進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可能是蜥臀目祖先之一,並有助於解釋恐龍演化過程中的某些關鍵步驟。

南十字龍的下頜化石顯示牠擁有特殊的下巴關節,這使得牠的下頜能夠靈活地進行前後、左右的滑動。這種能力讓牠在捕食小型獵物時能更有效地將獵物引入口中,並利用牙齒將食物推向喉嚨深處。這一特徵在當時的恐龍中相當普遍,但在晚期恐龍這樣的推進吞食的方式已經逐漸消失。尤其是草食性恐龍,已經發展出複雜的牙齒排列和咬合系統,能夠有效地將食物研磨成小塊,便於消化。這些恐龍在進食時使用上下頜的強大力量,就不再需要依賴靈活的下顎滑動來推動食物進入喉嚨。牠們的牙齒排列和結構能夠進行水平的咀嚼動作,來將植物纖維磨得更細,方便消化。

儘管南十字龍的化石記錄並不完整,研究者透過這些有限的骨骼重建了其特徵和行為。牠的骨骼顯示出早期恐龍快速奔跑和捕食小獵物的能力,這些原始特徵讓南十字龍在恐龍演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別是,牠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南半球恐龍化石記錄的空白,還讓科學家對恐龍的早期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Google Doodle 透過這次的南十字龍主題,讓這隻消失了數億年的生物再次回到人們眼前。這次的互動不僅向大家展示了恐龍世界的早期面貌,還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這段驚人的演化歷程!

透過可愛的幾頁插畫讓大家透過下頜、脊椎、骨盆和後肢骨骼等部位認識南十字龍。翻攝Google
透過可愛的幾頁插畫讓大家透過下頜、脊椎、骨盆和後肢骨骼等部位認識南十字龍。翻攝Google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iPhone充電到幾%最好?這麼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