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表示,人類文明在過去20年發展綠電,截至2023年,全球太陽能發電仍僅為5.5%,風電7.8%,水力14.2%,合計27.5%,仍以火力發電為大宗,燃煤發電33.8%,天然氣發電18.7%,儘管核能經過多年反核團體推動,核能比重為9.1%仍是最穩定的無碳供電來源。

童子賢指出,台灣的製造業消耗了全國65%的電力,民生用電則僅佔19%,代表若要達成全球倡議的RE100目標,將所有製造業與服務業都納入綠能體系,綠能的供應必須達到73%,但現狀僅有10%的綠電供應量。童子賢警告,若不考慮核能的幫助,RE100在台灣甚至全球都難以實現。

童子賢認為,RE100的理想雖然值得讚賞,但在台灣現有的能源結構與產業需求下,實現這一目標存在極大的困難。他強調,台灣必須在綠能發展的同時,務實地評估如何滿足製造業的能源需求,避免政策成為無法落實的空中樓閣。此外,美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COP 28)帶領25個國家倡議採用CFE(無碳能源協議),試圖在全球範圍內推廣無碳能源供應,有望成為協助企業電網達成碳中和的目標。

童子賢說明,台灣的製造業對穩定且大量的電力需求極高,特別是半導體、電子及其他高科技產業,這些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由於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的發電穩定性不足,無法滿足台灣龐大的工業用電需求,導致綠電供應與需求之間出現巨大落差。他形容,這些高耗能產業若完全依賴再生能源,將難以維持產能穩定,進而影響台灣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童子賢坦言,「低碳發電比例在過去幾年不增反減,這與政府的廢核政策密切相關。」根據統計,台灣的低碳發電比例從2015年的19.4%下降到2023年的16.9%,但實際上這段時間綠電供應比重是增加的,而火力發電比重上升的原因就是核能比重下降所致。童子賢呼籲,政府必須正視現實,加速發展包括核能、氫能和地熱能在內的高品質能源,才能有效應對能源供應的壓力。

童子賢提到,儘管丹麥等國家以風力發電為主,但考量到人口、從歐盟進口發電來看,這些國家的經驗不適合台灣,甚至是製造業這些高污染產業跑到亞洲,現在卻來指責印度、中國甚至是台灣高耗能排碳,這讓童子賢稍微有一點意見。童子賢認為,台灣身為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承擔著高耗能產業的責任,這使得台灣在全球能源轉型面臨獨特且艱鉅的挑戰。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股收復21,700點!半導體再度領跑 本週市值增1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