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力積電赴印度、與塔塔集團合作興建12吋晶圓廠,董事長黃崇仁日前在公開場合說明,赴印決定是總統蔡英文拜託,主要是協助建廠與技術轉移,不擔心技術外流,台灣在技術與成本控管上仍最為出色。該廠區預計2026年底量產,印度總理莫迪看好這項合作案。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受制於美國與歐洲、一心想要發展先進製程晶片的中國,正在對成熟製程的投資達到驚人規模,這會壓縮到各方利潤,尤其是讓規模較小、新的參與者必須跨越過高門檻。

研究諮詢機構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增晶片產能將超過全球所有國家與地區的增量總和,比起2023年每月增產100萬片晶圓,而且都是成熟製程晶片。塔塔集團則是計畫月產5萬片晶圓。調研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預計,到2027年,中國在全球成熟製程晶片生產比重將從2023年31%升至39%。

 

AI浪潮推動先進製程晶片需求快速增長,但是成熟製程卻不然,根據龍洲經訊的數據,成熟製程的晶圓代工廠產能利用率已從2020年的近100%,降至目前的65~75%。

第2大重點則是印度政府資金缺口。中國政府投入超過1500億美元的獎勵措施支撐半導體產業發展,但是印度卻無法為新興產業提供這樣的服務,主要是印度政府債台高築、基礎建設需要龐大資金更新,這都是在晶片製造相當重大的挑戰,因為晶圓代工廠不能因為斷水斷電而停止運作,塔塔集團目前已經準備好接受印度政府數十億美元的補助,但顯然遠遠不夠。

 

第3大重點,則是印度的化工產業雖有發展,但無法滿足半導體級別的規格,從外國採購會花費大筆資金。報導指出,對中國進口的晶片徵收高額關稅可能是一種解決方案,但是就像是過去一段時間歐美對於俄羅斯的經貿制裁、對中國晶片的封鎖,並非能如願奏效,這樣也無法壯大印度的電子產業。

印度電子與半導體協會(India Electronics & Semiconductor Association)主席Ashok Chandak認為,塔塔集團的成功對於印度能否吸引更多半導體廠商來到印度至關重要,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ITIF)指出,印度在未來5年有機會投產2至3家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廠,但是中國的野心會潑印度冷水。

 

不過,在美光等外企挹注下,吸引較低的晶片封裝與測試站穩腳步,對印度來說是明智之舉,尤其將稀缺的政府補助投入需要龐大資金支持、仍在初階發展的晶圓代工廠,而非一般的基礎建設,風險可能要更大。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凱基證券寒冬送暖 連續13年幫助弱勢家庭過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