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今天應邀出席國際法官協會年會活動,演講「台灣晶圓製造競爭優勢」。他介紹了晶片的歷史和分工,並說明台灣優勢。
張忠謀表示,AT&T於1947年開發出電晶體,取代真空管,並於1952年將電晶體技術授權給IBM等公司,開始生產電晶體。
英特爾(Intel)創辦人摩爾(Gordon Moore)於1965年提出「摩爾定律」(Moore's Law),預測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1.5年至2年會翻倍。
張忠謀說,摩爾定律維持了50年,電晶體隨著成本降低,應用也更加廣泛,晶片無所不在,從國防導彈到智慧手機和汽車都使用晶片;蘋果(Apple)先進的智慧手機中已有150個電晶體。
談到半導體的分工,張忠謀表示,整個晶片製程中,會先有工程師設計晶片,之後晶圓製造及封裝,以前所有流程都是在一家公司完成。他於1987年在台灣設立台積電,開創晶圓代工商業模式,不會和客戶蘋果、輝達(NVIDIA)競爭,讓晶片設計者得以專注於設計晶片。
張忠謀說,美國於50、60年代在晶圓製造有非常好的競爭優勢,不過目前情勢轉變,台灣在晶圓製造具有優勢。而台灣的優勢是人才,有非常敬業的工程師。
張忠謀表示,台灣的人才願意在晶圓廠的環境中工作,台積電每年離職率約4%至5%,美國70、80年代離職率達15%至20%。訓練作業員和工程師需要數年時間,而流動率超過10%,「怎會有好成績」。
此外,台灣交通方便,張忠謀指出,台灣在新竹、台中和台南有3個製造基地,彼此可以透過高鐵連結,1000至2000名工程師可以住在不同的城市,這樣的作法在美國可能行不通。
張忠謀說,全球25億人口的開發國家中,幾乎每個人都有使用晶片產品,晶片製造至關重要,而台灣目前是晶片製造的領導者,同時需要捍衛這樣的領導地位。(中央社)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