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導體產業名震全球,世界最重要的半導體生產基地,從IC設計、晶圓生產製造,到IC封裝、測試等,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尤其是台積電獨步全球晶圓代工產業,不僅市占率長久以來皆超過50%,而且製程技術領先全球,是推動半導體科技進步的「引擎」,令世界各國羨慕不已,爭相邀請台積電到它們的國家設廠。
將時間追溯回到30多年前,台灣公司開始積極介入發展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快速茁壯發展。尤其是1990年代初期,台灣多家公司投入DRAM產業,積極建廠,當時晶圓廠由6吋邁入8吋,1993-1995年間台灣約共投資新建多達20多座8吋晶圓廠,頓時成為全球8吋晶圓廠最大的聚落。
當時台灣半導體製造業分兩部份發展,一是以台積電為首的晶圓代工產業,另一部門則是聚焦於記憶體的整合元件製造廠(IDM),包括DRAM、SRAM、ROM、NOR等記憶體。非DRAM記憶體的主要廠商有華邦電子、旺宏電子等,DRAM記憶體廠則有德碁、茂矽、力晶、南亞科技等。
除此之外,也有「腳踏兩條船」同時有自己的產品及晶圓代工業務的半導體廠。例如當時聯電有自己的產品,並且同時也承接晶圓代工訂單,直到1995年聯電方放棄自有產品,轉型為純晶圓代工。
聯電成立於1980年,較台積電約早7年左右,是台灣IC製造廠的先鋒。聯電是由工研院出資成立的公司,技術來自工研院。張忠謀先生於1985年應邀到台灣擔任工研院院長,並兼任聯電董事長。直到1995年,方由曹興誠先生繼任聯電董事長。
台灣IC製造技術來自美國,因此與美國關係密切,許多工程師、高階主管來自美國。美國高科技的「聖地」矽谷,有很多台灣的高階人才在當地任職,擔任很多重要IC產業的工程師與主管,他們與台灣的關係密切,在台灣全力發展IC產業時,很多台灣人才從美國「回流」台灣,成為台灣發展IC產業的重要支柱。
從IC設計、IC製造、IC封裝、測試,到IC設備、材料等,都可看到很多從美國返台效力的高階人才,他們有多年在美國一流公司的經歷,台灣剛開始蓬勃發展IC產業,提供這些留美高階人才一展長才的機會。除了效力於台灣的半導體公司外,很多人也選擇在台灣創業,開拓自己的事業。
我於1992年進入美商Dataquest服務,因此有很多機會,帶領公司的分析師,拜訪台灣大型高科技公司,與各公司的高階主管開會。
印象深刻的是,1992年間,初次帶領從美國來的分析師拜訪台積電,向台積電高階主管簡報市場資訊。很榮幸的是當時台積電的總經理布魯克(Don Brooks)也參加這次會議。
布魯克給我的感覺是精明的管理者,他當時對我們說,由於當時台積電的產能供不應求,因此台積電需要正確前瞻的市場資訊,以決定將有限的產能分配給最有潛力成長的公司。
當時台積電只有2座晶圓廠,其中晶圓1廠是向工研院租用,2廠是自建的6吋廠,當時為了應付客戶的需求,加緊增建產能,同時也開始興建台積電第一座8吋廠。
IC設計公司為了爭取更多的產能,必須與布魯克開會,簡報公司產品與市場發展狀況,台積電會根據個別公司的潛力,給予不同力度的支援。早在30年前,台積電就有資格挑客戶,由此可見台積電很早就展現它的競爭力。
印象中,當時矽谷著名的報紙 Mercury News發表年度矽谷最高收入排行榜,1993年的排行榜中,有兩位IC設計公司的高層,列入前10名榜中。據傳,他們是因為台積電分配給它們公司的產能不足,影響公司的營業額,因而大量出脫持股,使收入暴增。不過此傳聞可能不實,因為有內線交易的嫌疑。台積電產能對客戶影響的威力,由此傳聞可見一斑。
有次,我與美籍分析師拜訪台灣某大半導體製造廠,當時有約20位左右該公司的高階主管與會,之間談及某位史丹福的教授,當時那位分析師請當場史丹福畢業的人士舉手,令人訝異的是,當場有約10位先生舉手,令人嘆為觀止。事後該名美籍分析師告訴我,台灣半導體公司優秀人才濟濟,他斷言台灣半導體產業前景光明。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窺見台灣與美國科技人才的聯繫非常密切,在美國頂尖學府(如史丹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一流公司工作數年累積豐富的經驗後,返回台灣參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貢獻自己所學,並發展新技術。另一方面,也取得在美國難以想像的個人收入。
有位朋友,他在美國工作10幾年後,返回台灣加入台積電。他告訴我,他加入台積電2年後,當年(約1994年),他在台積電獲得的薪資報酬(含分紅),超越他在美國工作10多年的總和。
有這麼驚人的報酬,主要是當年台積電的分紅可以發放股票,只要分紅能有數百張的股票,就有好幾千萬元的價值。這種優渥的待遇吸引很多台裔美籍的專才返台「共襄盛舉」,這是打下台灣半導體堅厚基礎的重要因素之一。
雖然目前沒有以前那麼優渥的條件,不過當年打下的基礎,成就今天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一片江山。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