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頻傳!行動電源變「行動火源」
根據消防署統計,近四年全台累計已有92起行動電源相關火災。2022年僅有4起,但到了2023年便激增至26起,2024年更攀升到41起,而今年截至8月已經發生21起。隨著行動電源使用愈來愈普及,事故數量也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近期台鐵與高鐵更接連傳出行動電源起火事件。今年8月6日,台鐵125次自強號行駛至高雄路竹至新左營間時,一名乘客攜帶的行動電源突然自燃,導致手部燒傷並造成列車延誤18分鐘;9月13日,高鐵681次列車更因旅客在背包內邊充電邊攜帶行動電源突發起火燃燒,造成4人受傷,警方已依《刑法》第175條第3項公共危險罪偵辦。
除了公共運輸,網路與社群上也不時傳出民眾在家中替行動電源充電時發生自燃,甚至爆燃釀成火警的案例。這些事件顯示,行動電源風險並不侷限於車廂或行李架,而是隨時可能潛藏在日常生活空間。
專家解析:行動電源爆炸三大成因
台北市消防局防災科學教育館技正黃建華表示,行動電源爆炸常見原因主要有三種,包括鋰電池來源不明或劣質、使用習慣不當,以及置於高溫環境。他說明,若鋰電池未經認證,加上過度充放電、碰撞,或長時間放在車內、床上等高溫處,都容易引發起火或爆炸。
黃建華指出,行動電源在爆炸前往往會釋放「警訊」,例如溫度突然升高致燙手、飄出不明異味,或電池短路冒火花。這些都是潛在危險徵兆,一旦出現就應立即停用並隔離可燃物,購買時也務必選擇具有官方核可標章的商品,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產品。
他提醒,若行動電源不幸起火,在家中應先呼救並撥打119,環境允許時可用大量水澆灌或直接放入水桶降溫;若發生在火車、飛機等大眾運輸工具上,則可先用物品包起來並移至空曠處,避免延燒雜物,且不宜貿然使用乾粉滅火器,以免產生有毒氣體。最後,他呼籲民眾充電時保持附近有人、避免在雜物或易燃物旁使用,並避免同時為多部裝置充電,才能有效降低事故風險。
標檢局抽驗現隱憂
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布的市售行動電源檢測報告,檢驗人員從實體與電商平台隨機購買9款產品進行檢測。結果雖然「品質項目」全部合格,但仍發現有1件產品的內部零組件與送驗規格不符、1件未貼上商品檢驗標識(BSMI),以及3件中文標示缺失。這些不合規商品已被要求限期回收或改正。
標檢局提醒,行動電源屬於應施檢驗商品,未經檢驗不得販售。消費者在購買時應認明「R開頭」的BSMI標章與完整中文標示,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商品。
行動電源召回案例
標檢局近年多次針對市售行動電源發布召回公告,最新公告顯示就有至少5款約8.8萬顆行動電源因安全疑慮緊急召回,另外也有品牌自行召回。
🟡 標檢局公告召回
1.Anker A1257(5,439顆)
2.亞果元素GRAVITY CS5/CS10(3萬500顆)
3.Lenovo PBLG2W(53顆)
4.Energizer UE10013CQ(2,004顆)
5.Mypower MP-10050(5萬顆)
🟡 廠商自行召回
1.小米自帶線行動電源 20000 33W(PB2030MI)
2.墨子萬能充Pro多功能五合一行動電源
標檢局提醒,若民眾手上仍持有上述型號,應立即停用並查詢召回方案,以免潛藏風險。
小電源真危險?外型可愛藏玄機
針對消費者選購習慣,3C手機配件代理商資深公關經理黃子倫指出:「現在很多人只看外型或充電功率,卻忽略了行動電源本質上就是顆鋰電池這件事,長期使用後會老化、內阻上升,進而導致過熱或爆炸。」
他補充,線材與電芯品質是相當重要的關鍵。「不是『有線』就代表不安全,如果線材規格不符或品質不佳,才是造成過熱與短路的主因;一般來說,大品牌多半使用成本較高的高品質電芯,能穩定輸出,但坊間也有不少產品為了壓低售價,選擇成本較低的電芯,可靠度自然打折扣。」
因此也建議,民眾在選購時,應優先挑選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BSMI)商品檢驗標章的產品,並確認外包裝與產品本體都有完整中文標示,包括廠商名稱、地址、產品規格與型號。「若產品沒有代理商、也查不到來源,出了問題很難有人負責。」
此外他也提醒,多數行動電源建議使用年限為3至5年,若是使用過久、發現出現異音(如「呲呲」電流聲)、膨脹、過熱或充不進電時,就應立即停用,不可再繼續充電或帶出門。
消防局示警 別在無人時充電
桃園市消防局提醒,鋰電池產品最怕高溫、撞擊、過充與老化,尤其行動電源若長時間放在車內、床上或陽光直射處充電,極易成為火災根源。新竹縣消防局指出,今年7月晚間就曾發生一起透天厝火警,住戶在床頭櫃為磁吸式行動電源充電,不到一小時就突然爆燃,房內家具幾乎全毀。火調人員確認現場並無其他電器,推斷起火主因就是該行動電源。
住戶事後也承認,平日充電時就曾出現發燙與膨脹異常,但仍持續使用,最終釀成大火。消防局呼籲,千萬不要在夜晚睡覺或無人環境下充電,以免一旦發生意外,連第一時間滅火或逃生都來不及。
若遇到充電過程異常發熱或鼓脹,應立即停止並移開周遭可燃物;若已冒煙,應呼叫旁人協助,再以夾子將行動電源放入水桶隔離降溫。若已起火或爆炸,則須立刻關門隔離火源、撥打119報案,避免自行徒手處理。消防局提醒,逃生前務必關門,以侷限火源避免延燒。
消防員分享:這種設計最危險
一名消防員也在社群分享看過「因為一顆高風險的行動電源,整個家財物全毀、損失超過70萬,母女倆在現場相擁而泣。」並直指事故主因是一款「方形一體式自帶彎折插頭」的公版貼牌行動電源。
消防員也進一步解釋,這類產品把鋰電池與變壓器塞進同一個小方盒內,散熱條件極差;再加上插座長期承受整顆電源重量,簧片鬆動變形、接觸電阻升高,插座端子甚至可能比電池更快起火。消防員強調,品質不良與設計缺陷的結合,使自燃機率大幅提高,呼籲消費者不要再購買或使用。
別亂丟!行動電源回收這樣做
老舊、變形、不能充電或已經膨脹、外殼破裂的行動電源,不能直接丟進垃圾桶,否則不僅違法,還可能導致壓縮車起火。消防局提醒,這類行動電源已被環境部列為「應回收廢電池」,民眾應先在正負極貼上絕緣膠帶,或放入耐燃袋、金屬罐等容器隔離,再送交回收點,切勿自行拆解或隨意丟棄;必要時也可直接聯絡地方消防局或清潔隊協助,才能確保安全。
🟡各縣市清潔隊資源回收站
🟡便利商店指定電池回收點
🟡3C 賣場、電信門市或原廠服務中心
🟡有設回收制度的品牌代理商(如Anker、飛利浦、小米等)
你以為是充電,結果可能在點火
從爆炸案例到官方抽檢結果,行動電源的使用安全確實不能輕忽。比起外觀可愛、充電快速,合格的內部電芯、安全電路設計與妥善使用習慣才是真正重要的選購標準。
專家強調,鋰電池不是永遠不壞的裝置,每一顆行動電源都有「壽命與安全界線」。想想看,你可能願意花千元買手機殼保護玻璃螢幕,卻忽略了真正會爆炸的危險零件就在手裡。如果選錯或用錯,不只手機沒電,更可能把生活空間點燃。
更重要的是,若行動電源在火車、捷運或其他公共場所爆炸,不僅會造成群眾恐慌與財物損失,還可能觸犯公共危險罪,甚至得面臨刑責與賠償責任。換言之,這不只是個人風險,也可能演變成法律問題。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