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50元內的小額消費,行動支付(46%)首次超越現金(42%),顯示「零錢時代」逐漸退場。跨境支付用戶比例則從2023年的12%攀升至2024年的19%,其中18至25歲族群的使用率高達36%,成為最積極的消費族群。近六成跨境支付用戶曾在日本使用,反映台灣人愛遊日韓的旅遊習慣與需求。MIC分析師指出,國內電子支付業者積極推出跨境服務方案,讓支付工具不再只是國內消費工具,更延伸至海外旅遊便利性。

在支付工具的競爭中,僅行動支付呈現5%的成長,實體卡、現金與儲值卡皆微幅下滑。69%的消費者增加使用行動支付的頻率,與此同時,51%的消費者減少現金使用。用戶平均消費金額有91%集中在1,000元以內,但3,000元以上的大額交易也有增加,顯示民眾對行動支付的信任度逐漸提升。

綁定方式方面,手機信用卡依舊是主流(70%),但電子支付儲值帳戶比例從第四名竄升至第二名(45%),成長幅度顯著。不過,分析師認為,國人習慣長年依賴信用卡,業者要在短期內改變使用行為仍具挑戰,特別是預先儲值與消費習慣差異,讓儲值帳戶推廣難度不小。

至於支付金融服務,57%的用戶曾使用過消費以外的金融功能,以轉帳、點數轉贈最常見(38%),其次是開設數位帳戶(23%)、線上保險(11.4%)與投資理財(10.8%)。未來最被看好的服務依序為轉帳與點數轉贈(44%)、跨境支付(25%)、開設數位帳戶(25%)、財務管理(23%)與先買後付(22%)。值得注意的是,跨境支付上升至第二名,但整體未來使用意願普遍呈現下滑,顯示用戶對金融服務的探索仍有待教育與推廣。

整體來看,行動支付已從「選配」成為「標配」,不僅改寫台灣消費生態,更隨著旅遊與跨境支付需求成為產業新戰場。未來,誰能在支付工具與金融服務間找到突破口,將決定在數位金融競爭中的領先優勢。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斷纜謠言澄清!數發部:台灣對外連網不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