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宇甄表示,賴清德說要「打造護國群山」,但賴政府卻高調宣稱要在美國複製建立台灣的科學園區,號稱「政府與政府的合作」,實際上就是要將關鍵產能、技術與人才送往美國,替美國打成「護美神山」。當半導體核心企業被迫將研發或生產基地遷移海外,台灣本土供應鏈的完整性就會被侵蝕。這不僅削弱了我國的產業韌性,更讓勞工與中小企業被排除在國家經濟利益之外。
許宇甄嚴厲指出,賴清德在演說中警告「威權主義擴張」,宣示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 5%,打造「台灣之盾」。然而,當政府以和平靠實力為藉口,不斷擴張軍備,卻不編軍人加薪預算。為了討好美國,要將「矽盾」拱手相送。大陸的威脅固然不容忽視,但台灣安全的真正基礎在於降低誤判風險、維持兩岸溝通機制。如今賴政府卻切斷兩岸對話,兩岸緊張關係持續升溫,區域風險上升,以強化韌性社會進行包裝,使全民進入準備戰狀態,這並非最佳的治國策略。
許宇甄痛斥,賴清德在講台上描繪智慧島願景,以AI算力、量子科技、半導體產業為榮,卻不願面對供電不穩與錯誤能源政策,這顆台灣經濟發展最大的不定時炸彈,理想與現實完全脫節。這些高耗能產業,需要的是穩定且具競爭力的電力若無穩定電力作支撐,AI算力、半導體產能根本是空中樓閣。
許宇甄質疑,核能是全球公認穩定、低碳且成本合理的電力來源。日本、韓國、法國、美國都在重啟或擴建核電廠,唯獨台灣執意關核、靠燃氣。結果是企業飽受電價上漲、限電陰影與供電不穩困擾,綠能又被特定財團壟斷成為新利益鏈。賴政府以「非核家園」為信仰,卻犧牲了產業競爭力與民生用電安全,經濟要如何繼續成長?
許宇甄強調,賴清德的國慶演說充滿豪言壯語,但卻欠缺誠實面對現實的勇氣。台灣的經濟要成長,靠的不是口號,而是產業紮根於本土;區域要和平,需理性處理兩岸與國際關係;電力要穩定,必須以科學而非意識形態為依據。真正的「奮起台灣」,不是在變局中自我催眠,而是能在現實中看清方向。真正的領導者,應該實踐政策,帶領人民走出黑暗,讓人民看見希望,而非在國慶日上,演出一場自我陶醉的國家級政治脫口秀。
火線話題 | 十月十日賀國慶
這篇報導屬於「 十月十日賀國慶 」主題,更多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