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今召開院會後記者會,陳駿季報告表示,7月26日林保署就成立了應變小組,開了3次專家會議、2次跨部會專家會議,同時這段時間也做了17次的取像,做了壩體、湖水量分析。
會議討論重點在於,第一,分析壩體不安全可能造成的4種情境,包括自然溢流、豪雨溢流、地震破壞壩體,以及水從壩體底端滲流。專家團隊也針對4種情境分析,讓之後疏散有參考依據。
第二,針對如何移除壩體,陳駿季表示,會議討論出3種情境,包括爆破、虹吸以及從壩頂開便道降挖。但專家指出,絕對不可能爆破,因為壩體位置位於土石流崩塌處,若以爆破方式,可能導致旁邊的山壁更大規模崩塌;虹吸與降挖方面,考慮到壩體土石並不穩定,相關人、車也沒有道路可通行,因此要立即性處理壩體移除,幾乎不可能。
陳駿季說明,當時專家會議決議,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有效監測」,當監測到危險時,讓中下游居民撤離,「這是最有效的防災方式」。因此中央應變中心成立後,就是根據專家會議資訊,進行撤離與風險評估。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補充,爆破、虹吸、降挖方法之不可行,並非由行政機關決定,都是與國內水利、災防專家們一起討論的。
林華慶指出,就算風平浪靜,馬太鞍溪堰塞湖也會在2個月後,也就是10月初溢流,「而短短2個月的時間,也不可能開一條到那麼深處的道路去施工」,而且爆破本身必須精準,必須對壩體結構組成進行分析,在這情況下,也不可能貿然進行爆破,否則可能引發更大的災害。
林華慶說明,想要用虹吸方式引流洪水,必須安裝至少一公尺直徑的不鏽鋼管,「這麼長、這麼大的鋼管要怎麼運上去?」,而且壩體位置持續在崩塌,每天不起霧的時間非常短,無法有效施工,施工人員的安全也無法保障,這在現況都是不可行。
陳駿季提到,目前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下切105公尺,但水流還有1300萬噸,壩體的穩定性也有待確認,農業部會持續密切監控,中下游居民仍須特別注意,在紅色警戒未解除之前,千萬別至河道邊。
火線話題 |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這篇報導屬於「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主題,更多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