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於8月23日落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據中選會統計,同意票共4,341,432票,不同意票1,511,693票,公投案因為未達門檻500萬523人,最終宣告未通過。即使全台高達7成民意支持核三延役,但投票率慘澹,全台平均投票率僅29.53%。
針對公投結果,總統賴清德表示,政府會堅守「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三大原則,未來若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並不會排除先進核能。台電則預告將依法啟動核三廠機組安檢,評估時間約1.5至2年,完成後送交核安會審查。除核三外,核一、核二廠也將進行延役分析。
賴清德在公投後,明確表示「不排除先進核能」,態度不同於過去強調的「非核家園」,似乎對核能亮起綠燈。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訪台時亦公開力挺核電,美國更積極拉攏台灣加入核能供應鏈,雖然核三重啟公投未過,但結果顯示台灣民意有轉向「擁核」趨勢。

核三安檢要拖2年 專家批台電缺乏後續規劃
清大原子科學院院長、核三公投正方代表葉宗洸表示,對於核三公投結果,低投票率在公投無綁大選的情況下是可預期的,因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於公投前夕表示核三將進行安檢,也許部分民眾認為「公投無用」而選擇不投票。但結果離門檻500萬只差66萬票,支持者占74%、反對者26%,顯示壓倒性民意,政府應重視。
葉宗洸質疑,曾文生稱將對核三進行為期2年的安檢,並未說明下一步要如何執行,恐怕是「以拖待變」,有沒有可能安檢完,就沒有下一步?葉指出,核三2號機今年5月17日才停機,一般安檢大概1年可讓機組到停機待命狀態,安檢完成後,應將總體計畫書送交管制機關及核安會審查,再決定核三何時可重啟。他呼籲經濟部及台電明確說明,安檢過後是否落實後續計畫。

核三就算立刻重啟 也需3年半才能發電
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核三公投反方代表甘崇緯認為,此次公投時機根本不對,《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後,相關子法與安全評估尚未完成,卻急於舉行公投,讓人民在資訊不足下被迫表態。
甘崇緯提及,即使核三立刻重啟,也需3年半才能發電,屆時能源緊張期已過。按照台電規劃,2025至2027年將是用電最緊繃時期,但備轉容量率仍有10%以上,高峰時也有6.2%安全餘裕,期間台電會持續建設再生能源與新型燃氣機組,逐步讓高污染燃煤退場,作為極端狀況下的備援電力。
賴清德上任後從未提「非核家園」4字
記者觀察賴清德過去發言,他對核電態度呈現「條件式開放、強調核安」的風格。2018年擔任行政院長時,賴清德在「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後表示,「如果要以空汙作為標準,最好的能源就是核電」。2024年8月,他在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度會議中指出,「能源議題非單純反核或擁核」。
「自賴清德去年520就職以來,他從未公開再提『非核家園』4個字,與前任總統蔡英文相比,態度顯得較為開放。」葉宗洸表示,總統在公投結束當天提出「不排除發展先進核能」,顯示民進黨在核能政策上已有一定彈性,至於政府強調的新核能技術,主要是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
甘崇緯則說,賴清德所提的「先進核能」,如果是指核融合這類能大幅減少、只會產生極少量低毒性核廢料的「真正先進」技術,台灣綠黨當然也會舉雙手支持。目前核廢料儲放地還是最大的難題之一,不論是低階還是高階的最終處置場,目前都還沒有定案。若「先進核能」只是包裝過的傳統核分裂技術,不僅無法解決核廢料問題,也可能造成「非核家園」政策鬆動,呼籲政府要向社會清楚說明「先進核能」的定義與時程。

黃士修:賴清德個人不反核
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核三公投正方代表黃士修直言,他們至今未改變「賴清德個人不反核」的判斷,建議政府直接編列「新式核能」計畫預算,現有4座核電廠皆可作為示範園區,吸引國際人才、技術和資金,跟上全球先進國家的全天候無碳電力(24/7 CFE)趨勢。
至於 SMR(小型模組化核電廠)在技術與安全性上是否比傳統核電可靠?黃士修說,SMR的價值在於分散式靈活部署,尤其適合企業投資自用,不受電網調度干預。但仍建議先以台電的核電廠區,進行示範並穩定供電。
SMR快中子反應堆「核廢料大減75%」 2030年有望商轉
目前全球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尚未實際商轉,不過中國的高溫氣冷式反應爐(HTR-PM)已於2022年完成商轉測試並併網,其餘多個國家,如美國的NuScale Power、俄羅斯、中國及阿根廷,都還在建置或開發中。
葉宗洸認為,政府對SMR技術態度樂觀,至少不排斥其引進。SMR功率受限於30萬千瓦(300MW),即使發生喪失冷卻水事故,也可靠空氣進行自然冷卻,避免爐心熔毀。SMR分為熱中子和快中子兩種商用模式,快中子模式可將核廢料量減至傳統核電廠的1/4,更符合減量需求,符合賴清德強調的3個原則「更安全、核廢料減量、獲社會共識」。
葉宗洸指出,美國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技術預計在2028年完成測試,最快可於2030年投入商轉,台灣則可能需再延後1至2年,最可能落在2032年才有機會導入。
葉宗洸說,台灣適合發展SMR,應用範圍相當廣,不論是科學園區內特定廠商廠房、整個園區設置數座,或供電不足、電力不穩定的偏遠地區,都能提供穩定電力。對高耗能產業而言,SMR不僅能滿足穩定與低碳的需求,還可建立獨立供電系統,避免受到台電電網停電或跳電影響。

傅崐萁:對美採購應納SMR 鄭運鵬:全國大探勘用地評估
針對小型核電廠議題,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日前質詢時主張,政府積極引進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並納入對美採購項目,確保台灣電力穩定與產業競爭力。
民進黨前立委鄭運鵬認為,只有新設計核電廠才符合綠能標準,核一二三四都不能納入綠能,中央應該開始進行「全國大探勘」,每個縣市都要納入未來「新型核電廠」的用地評估。他認為,大探勘有多重好處,全國只陷入核廢料放哪裡的爭議,這樣太可惜。
葉宗洸指出,若要推動SMR引進台灣,需先修改兩項法規:其一是《電業法》,現行規定僅允許國營事業經營核電,若未來科技及半導體廠商要使用,必須鬆綁限制;其二是核安會相關管制法規,也需同步調整,允許私人企業經營。

葉宗洸:美國拉攏台灣當核能供應鏈
美國電力巨頭西屋電器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7月向美國總統川普承諾,決定在美增建10座大型核反應爐,預計2030年開始動工。
葉宗洸透露,日前赴美國愛達荷國家實驗室和西屋公司匹茲堡總部考察,了解SMR及微型模組化反應器的技術進展,本考察團共18人,包括4位清大教授、工研院材化所、台灣核能級產業協會會員、台灣產業界的企業代表等14位成員。
葉宗洸直言,核三反應器本身就是西屋公司的產品,而美國總統川普要求興建的第三代反應器(AP1000)同樣出自西屋,由於美國國內產能有限,西屋正積極尋求國際供應鏈合作夥伴,而台灣擁有堅實的技術基礎與產業實力,成為西屋極力拉攏的重要對象。
葉宗洸強調,美國曾傳遞訊息表示,台灣應重視能源安全,能源自主的比例越高越好,所以美國希望台灣盡量購買SMR,台灣擁有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若能引進SMR,企業可依廠區用電需求規模,自行配置SMR或微型模組化反應爐(MMR)。以西屋公司現行設計為例,MMR僅需每8年補充一次燃料,可連續穩定運轉8年,這樣的特性更能符合高耗能產業的長期用電需求。

面對能源轉型與產業需求,與其陷在意識形態與舊核電爭論,政府應開始區隔「舊核電」與「新核電」,先進核能正是台灣能源新解方的選項之一,以更安全、更少核廢料的技術,為半導體與高耗能產業提供穩定電力。
延伸閱讀:核三重啟公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