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核廢料處理議題,黃國昌13日在公投發表會中提出名為「深孔地質處置」(DBD,Deep Borehole Disposal)的嶄新技術,宣稱這項技術已在國際間獲得支持,展現高度安全性和可行性。黃國昌說,傳統處理高放射性廢棄物的「深層地質處置」(DGD,Deep Geological Disposal),需要在地下500公尺建造大型坑道,施工困難且成本高,對掩體的擾動也大,不過DBD就不一樣,是用鑽井技術將高階核廢料直接注入地表下3到5公里深的結晶岩層,利用天然地質屏障進行長期隔離。
對此,資深媒體人吳崑玉14日於臉書發文質疑,「往下打3到5公里埋核廢料?大屯山岩漿庫距地表也不過8公里!蔥爆台北…..」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發聲明指出,雖然深孔地質處置(DBD)技術因具有鑽井規模小、對岩體擾動較少的特質而被部分人士視為技術突破,但將其描述為「已成熟並成為主流」並不符合國際現實。該技術早在1957年便被提出,但直至今日仍未臻成熟,且如何確保廢棄物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時間尺度內保持安全隔離,仍缺乏實證基礎。此外,不論是DBD還是傳統深層地質處置(DGD),都必須依賴極為穩定的地質條件(避免地震、火山、地下水滲流等威脅)並需要長期監測與多世代管理,這不僅是工程難題,更涉及社會、政治、財務與治理挑戰。
延伸閱讀:核三重啟公投

海嘯來了躲哪?內政部曝1091處避難圖資 9月首辦海嘯救災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