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椒華表示,台灣平均不到20年就會發生災害性地震,且遭遇極端氣候衝擊,大地震加上大雨致重大土石流災害,不只造成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政府也需花費許多的預算進行災害防治與災後重建。
陳椒華認為,台灣應特別重視地質調查與研究,然而目前的政府組織改造版本,地調所將改稱為「礦業管理與地質調查中心」,雖然仍為三級機關,不過礦業管理為重、擺第一,地質調查則排在後面,有矮化、稀釋地調業務之嫌。
中華民國地質學會理事長陳文山指出,世界主要國家均有專職的地質調查所,有礦產的國家是放在經濟部,沒有礦產的國家則將它擺在內政部,進行國土規劃,台灣承襲過去一直將地質調查隸屬於經濟部,但事實上台灣目前已無礦產,僅剩水泥、土石,理論上應該劃分到內政部或環保署底下。
陳文山提到,「地質調查所」是先進國家針對國土調查機構的共通名稱,全世界的礦產調查與管理都屬於地質調查所的其一業務,現在行政院提出「礦物管理與地質調查中心」,此名稱實不知為何單位?應該維持既有名稱簡單清楚,也符合國際專業名稱。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秘書長王守誠表示,地質調查有助防災,也是再生能源發展的基礎,過去偏頗的能源政策,忽視地質調查工作在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性,目前地調所已經將過往及目前的地熱探勘資訊公開,促進國內地熱能源投資甚鉅。政府組織再造,應該提升地調所的層級,而非跟礦業管理整併。
地熱資源發展協會理事長、海洋大學教授李昭興透過書面表達,維持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存在是必須、也是必要的,過去發生921大地震,經地調所調查地質和斷層,讓我們知道災害在那裡,未來該如何防災,甚至訂定災害防治區;此外其所負責的地熱資源探勘,提供地熱資料整合,讓國內外的投資者更積極投入,皆發揮很大功能。
陳椒華表示,過去政府的環境資源部組改,曾經把水土保持、礦務與地質調查合併成水保地礦署,是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的版本;目前行政院改組版本,地質調查業務回歸到經濟部,並跟礦務管理整併,雖然檯面上仍然是三級機關,但忽視台灣國土基礎調查的重要性。
陳椒華補充,地震、山崩地滑與土石流等天然災害,以及綠能(地熱)、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場、高階放射性核廢料儲存場等議題,都需要大規模的人力與預算,以投入國土基礎科學調查研究;行政院規劃的「礦業管理與地質調查中心」,可能轉開發利益導向,讓地質調查所實質降級。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