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上週被立委踢爆院內收藏明代「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早於2021年2月打破,故宮隨後證實除了「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第一案),包含「清 康熙款 暗龍白裏小黃瓷碗」(第二案)及「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第三案)也分別於今年4、5月破損。故宮昨天將前二案的調查報告送交立法院。

 

陳椒華要求故宮公布三案調查報告以及完整監視錄影。施智齡攝
陳椒華要求故宮公布三案調查報告以及完整監視錄影。施智齡攝

時力黨團副總召陳椒華表示,根據調查報告,2021 年2月3日工作人員進入庫房例行性整理,打開文物包裹時發現「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破損,初步認定是上次大盤點2012年3月2日到2021年2月3日之間破裂的;但黨團接獲檢舉具體指出該碗是由工作人員打破的,院長下令封口,調查過程相關文件全以密件處理。

陳椒華說,3件文物破損,沒有1件是故宮主動對外說明,調查報告不但列為密件,連立法委員去函都無法索取,直到輿論壓力下前兩案的調查報告才公布,故宮應清楚說明調查報告,以及將調查資料列密件及解密的法規依據,免得外界質疑故宮是想隱匿就列密件,扛不住輿論壓力就解密。

她指出,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只有規定國寶、重要古物滅失、減損其價值時,文化部得廢止其指定或變更其類別,並辦理公告;所以故宮只會針對國寶、重要古物發生破損滅失時通報文化部,通報層級顯然不夠。而故宮自定的作業要點也沒有規範發現或發生文物毀損滅失時的通報、鑑定調查及對外說明等機制,存在法規上的缺漏。

邱顯智指出,故宮文物的提取紀錄、保管日誌、修復紀錄等亟需數位化。施智齡攝
邱顯智指出,故宮文物的提取紀錄、保管日誌、修復紀錄等亟需數位化。施智齡攝

總召邱顯智表示,故宮現行文物管理仍然採用標籤貼紙,展出時將標籤撕下,回歸庫房時候再把標籤貼回去,無形中增加文物毀損的風險。此次事件後,故宮預計將編碼方式改為一物一盒,以掛牌並結合盒外的 QR code,甚至於利用 RFID 追蹤技術,強化庫房與藏品管理,時代力量予以肯定,但也應該建立提存文物的標準作業流程(SOP)並全程錄影,降低人員操作不當造成文物毀損的風險,有效掌握文物提存情形。

此外,邱顯智說明,在台將近60年歷史的故宮,過去至今許多資料登載和保存都以紙本文字為主,查找、勾稽不易,有必要將文物的提取紀錄、保管日誌、修復紀錄等等數位化,便於智慧型管理,然而這涉及數位資料庫的建立和資安管理,不是單一故宮能力所及,數位發展部也應該一起支援。

黨團幹事長、立委王婉諭表示,庫房動線不明確、作業區混亂,不同職務工作者也分辨不出來,可能是文物毀損背後的人為疏失原因。施智齡攝
黨團幹事長、立委王婉諭表示,庫房動線不明確、作業區混亂,不同職務工作者也分辨不出來,可能是文物毀損背後的人為疏失原因。施智齡攝

黨團幹事長王婉諭昨天親赴故宮調閱相關報告,她指出,從調查報告中監視器影像畫面明顯可見,庫房動線不明確、作業區混亂,現場有研究員、辦事員、雇員、技工等人負責的職務並不相同,但從衣物或外觀上無法明顯區分,可能導致作業上的混亂,或有人做非職務內的工作,恐是主要的人為疏失原因。

王婉諭表示,故宮庫房的工作環境與流程缺乏SOP,應該用白紙黑字取代過往口耳傳授的作業模式,讓庫房內工作人員都能了解和遵行,降低發生文物毀損的機率。

她最後呼籲,故宮的文物保存不只是故宮的事,政府各部門應通力合作。像是和地震工程中心合作,精進防震設施,才能有效降低地震災害導致文物毀損的風險。故宮數位化的落實,數位發展部更不能置身事外,當故宮 70 萬件文物以及文物管理都逐漸數位化,卻沒有專業單位協助把關資料庫的維護,難保類似「學習歷程檔案消失」的事件不會重演。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

壹蘋娛樂粉專

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故宮國寶古物審查17年還沒完 李永得直言:很奇怪!2周內提辦法